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是从制度视角提出的管全局、管长远的顶层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全面把握我们党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的建设历程,从中汲取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启迪。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百年历程的简要回顾
回望历史,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至今,已经走过99年历程,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史,也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奋斗百年史。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围绕中国革命性质、道路、力量等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并自觉地尝试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党的一大讨论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尤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命题,要求全党必须“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环境”。党的七大修改制定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党的“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探索逐步深化。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整个国家建设的指导地位;党的八大修改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再次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令人遗憾的是,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阶级斗争扩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进程受到一定阻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得以恢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则把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新党章进一步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命题,并从实践角度进行安排部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新里程。一方面,全党适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学促进,加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健全党内外各种制度法规建设,从顶层设计视角逐步完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化体系,尤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和全面部署。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百年历程的内在机理
我们的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加强其建设,背后蕴含着颇为深刻的内在机理。
一方面,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得以不断推进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很少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理论的“民族化”和“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得以不断推进的实践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国无产阶级在运用他们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将理论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诸多理论成果,而且探索了包括党章化、宪法化、政策化等在内的制度化路径,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全党全社会居于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百年历程的时代启迪
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辟未来。深入梳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百年历程及其内在机理,对于正确审视新时代日益明显的思想多样化趋势和不断加深的西方文化渗透,具有不可或缺的启迪价值。
第一,必须努力做好顶层设计,充分保障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供给。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从整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不仅意味着要实现其指导地位的规范化、常态化,而且意味着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制定出各种有助于实现其指导地位的规则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
第二,必须持续强化制度意识,严格执行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各项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执行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制度形式持续转化为思想和行动自觉,才能充分彰显其真正的理论魅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持续强化制度意识,不断增强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使之真正管用见效。
第三,必须大力抓好宣传普及,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获得民众广泛认同和支持。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的主体力量。归根到底,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常抓不懈地宣传普及,通过大力开展多渠道、多样化、分众化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使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和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基层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研究”[16AKS008]阶段性成果)

序号 | 评价专家 | 专家等级 | 机构 | 评价时间 | 打分 | 评语 |
---|---|---|---|---|---|---|
1 | 高** | 5级 | 吉林大学 | 2020-09-04 16:51 |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