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优化教育结构助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最终有利于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教育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优化教育结构在解决就业矛盾、提高居民增收与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对促进共同富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就业水平与质量,将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多,解决老百姓的“饭碗”问题关乎共同富裕之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短缺、高精尖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就业的主要障碍。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优化教育结构。
(二)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收入及中等收入群体,将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共同富裕的根基在于“富裕”,关键在于“共同”。低水平的共同富裕不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优化教育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而且更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前,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受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群较少,而他们又是最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人群。因此,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步伐,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三)优化教育结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将是促进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俗话讲,“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当下知识体系加速更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不仅能提升自我素养,更能够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能够收获知识、提高认知层次,更容易使人民获得幸福感与安全感。化及冥顽,有教无类。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破除教育发展带来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心理。优化教育结构,满足不同年龄段学习的需求,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是促进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遵循
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是阻碍共同富裕的首要门槛。教育公平公正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重大。但是,在做好教育公平公正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优化教育结构的职业匹配效应、调节收入效应和人口协调效应。
(一)坚持优化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相匹配原则。优化教育结构应与职业结构相匹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防止学科设置过热和断层共存现象发生。学科设置与就业需求相匹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同时,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进一步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用人需求。
(二)坚持优化教育结构与收入结构相适应原则。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优化教育结构应与共同富裕目标即收入结构相适应。富民之道,教民为要。不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还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都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创造更多公平机会,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实现橄榄型收入结构预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可能性空间。
(三)坚持优化教育结构与人口结构相协调原则。优化教育结构应与人口结构相协调,确保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学习需求。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新生婴儿出生率不断下降,深度老龄化社会随即而来。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断充实、提升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面对中国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教育不再只是年轻人的特有属性,要向中老年群体倾斜,既要满足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人才需求,又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适应性学习的机会。使得老年人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福利,尤其是使其心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教育结构与人口结构协调发展,有利于精神层面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潜心打造教育公平。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公平公正的教育,是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教育。目前,基本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破除基础教育城乡差距,缩小基础教育区域差距,成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要构建统一的教育财政支出体系。综合考量区域间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淡化县域概念,建立以省域为主体的教育财政支出体系。二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区域内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相流动,尽可能在区域间打造平等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培养技能人才。面向社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一步统筹做好职业教育,顺势而为有计划有组织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满足市场端的需求,又可以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因此,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培养技能人才,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做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三)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资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目前,我国产业链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施“卡脖子”战略封锁。芯片、光刻机、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率,既可以为我国攻克相关技术提供人才支持,又可以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培育良好社会文化。终身教育有助于培育良好社会文化,为促进终身教育发展,有以下具体措施:一是构建有利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使终身教育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转变思想、营造氛围。全体人民应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做自我时间的管理者,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等。三是运用教育数字化技术,缩小终身学习的机会成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学习方式,降低学习的时间成本。同时,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的应用,将随时随地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
(宋宝琳,河北大学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航,河北大学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