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传播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应当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应找准着力点,全方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发展,促进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坚持正确办刊导向,强化阵地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把好出版关、质量关。深入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栏目,增强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厚度。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期刊各项工作,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和宣传阵地建设,以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系统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观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加强期刊内容建设,引领学术创新。进入新时代,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才有生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原创性研究,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释,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二是立足中国现实,构建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应立时代之潮头,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现对党治国理政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战略决策,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三是处理好统一性问题。相较于其他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应清晰自身定位,一方面,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既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忽视政治大环境;也不能过分追求政治性,以政治宣传代替学术研究,不注重学术论证和学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既要讲学术,也要讲政治。政治话语需要学理的支撑和审视,善于用学术话语阐释政治话语。另一方面,坚持问题意识与理论思维的统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理论洞见,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内容建设,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加快数字化建设,促进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术期刊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也加快了学术期刊进入融媒体时代的步伐。一方面,学术期刊也讲究一定的时效性,尤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选题常常需要结合时政热点,对数字化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术期刊的转载、转引情况和学术影响力,以及读者群体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重视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手段为抓手,推进期刊建设。由此可见,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增强学术传播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对于数字平台的使用不能局限于表面,应该做到熟练运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要敢于创新,充分挖掘数字平台的各项功能,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功能,加强期刊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交流。二是要加快实现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与权威的学术网络平台、宣传网络平台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积极推送、传播最新学术成果,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三是要尽快建立数字化建设相关保障机制,加大数字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数字平台的日常运营,招聘专职网络编辑负责数字平台建设,如电子期刊制作、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日常投稿系统和网站平台的建设维护。四是尽快建立与完善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考核制度,将数字化水平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影响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大期刊资助扶持,积极推进期刊建设。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各主管主办单位要及时出台相关引导措施,加强对学术期刊工作的经常性指导,结合实际对优秀学术期刊予以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应落实期刊的办刊主体责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资助扶持。首先,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扩大资助范围,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专项资助或增加资助名额,尽快开启新一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或其他高水准、多样化的资助项目,缩短评选周期。其次,提倡多层面、多元化的资助形式,丰富资助内容。当前,学术期刊经费不足的现象已经得到有效缓解,期刊的资助形式除了经费,还可以尝试为期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其他配套服务,如组织专家组对期刊的发展建设进行指导,针对资助期刊开展高水准、权威的评选活动。此外,资助扶持不应局限于期刊,还可扩大到特色栏目、编辑个人科研项目等方面。最后,加强顶层设计,鼓励更多主体开展资助活动。作为学术期刊的办刊主体,主管、主办单位也应为期刊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同时,还应规范资助的相关机制,如经费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资助扶持,有利于推进优秀学术期刊的交流,共享学术资源、期刊资源,推动构建“学术共同体”“期刊共同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其实,期刊的资助扶持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资助扶持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的资助扶持,为推进期刊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出有益的探索。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走出去”“请进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期刊为媒,主动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上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强音。创新对外话语表达的整体范式,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中外学术交流上展现新作为。主动“请进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应聚焦世界学术发展前沿,关注国外重要学术理论动态,将国际上优秀专家学者和学术研究成果“请进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著名专家共同商讨学术问题。设置国际视野、国际纵论等相关栏目,刊登外国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和国内专家对于国际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开设与国际接轨的数字化学术平台,向世界展现能阐释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学术成果,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办成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文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课题“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PY2021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