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的空间结构

  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实质是驱动城市发展或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动能,理论层面由研发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创新驱动力两段动力组成。这构建了由四个一级维度,即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产出、创新绩效等共31个指标,构建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对2020年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城市的创新驱动力进行了测算和评价。根据测算结果,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布局,总体呈现非均衡化、梯度化空间特征。一是由东而西,驱动力集聚梯度逐渐减弱,非常显著;二是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或中心城市,驱动力集聚明显,而黔中和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相对较弱。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多中心特征,即除了上海以外,南京、杭州、苏州、合肥也都展现出强驱动优势,另外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等一批城市紧随其后,也由较强的驱动实力。

  从长江经济带阵型看,显然具有非常显著的“雁阵”特征。测算期间,将11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分为六类:超强驱动力、强驱动力、较强驱动力、一般驱动力、较弱驱动力、弱驱动力。把超强驱动力城市定义为头雁城市(上海);强驱动力城市定义为重要支点城市(南京、武汉、杭州、苏州、长沙、合肥、成都、重庆);较强驱动力城市定义为重要节点城市(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一般驱动力城市为成长节点城市。

  深度观察排名前20的城市,从测算获得的指标值看,头雁城市、重要支点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之间,在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产出三大领域,都存在比较明显的数值落差,即头雁城市比支点城市更有突出优势,支点城市比节点城市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性,节点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优势性。其中既有区位禀赋因素,更有创新时代更多创新资源向头雁城市、重要支点城市、重要节点城市集聚的趋势。

  如何进一步发挥长江经济带创新雁阵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一是遵循客观,强化头雁和重要支点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打造强劲的创新动力系统。二是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三是发挥各地区域的比较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组建联合式发展梯队,以兵团式、组团式方式,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创新工程。组建由头部企业引领的跨地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团队,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作者
王振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241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89
网络传播指数: 105(查看)
文章转载数: 10
参与转载媒体数: 6
搜索引擎收录数: 2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14,874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