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要素,也是大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独具的基本国情,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最新理论概括和系统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国民认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现代化人口特征的重要维度。要不断深化理解和把握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和运用人口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覆盖人口广泛的现代化。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以资本增殖为导向,从未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其范围,未能突破其范围模式的历史局限。当今世界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14亿多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4亿多人口的国内大市场超过现有现代化国家的市场规模总和,产业链、供需链、价值链不断延伸和扩大,形成了强大生产能力和供需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到最大化发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4.72%,中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关键在于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实现城镇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伟大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保障不断充分提高的现代化。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客观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4亿人、2.33亿人、2.8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类发展指数大幅提高,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中国是目前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立足中国人口国情,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持续提高人民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素质结构不断提升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更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以资本增殖为导向,人在生产中丧失了自主性,沦为工具理性的奴隶,偏离了人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素质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1年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3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拉动消费的潜力巨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技术工人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党领导人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民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过去,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创造了举世瞩目、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今天,中华儿女精诚团结、众志成城,一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将来,中国人民更要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一制胜之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价值理念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厚的认同基础和根源。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我国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华文明始终在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共赢共享中历久弥新,这也是我们凝聚最大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和而不同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基本原理促进理念的和谐融合。兼收并蓄注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从而实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共赢共享是紧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发展,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在共赢共享中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长远发展,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实现最多数人共享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新征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和认识人口发展规律,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重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SC22ZX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