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两次提及“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分别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来奋斗经验的高度凝炼,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不断进步的内驱动力。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形态,其特点在于历史和主动两个方面。前者集中体现为洞悉历史演变规律、发现历史前进方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后者重点表现为强烈内驱力之下的进取心态和改善自身处境的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逻辑的自然延伸、实践逻辑的现实要求、理论逻辑的内在需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第一个着力点是历史经验,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自信的能量
狭义的历史是人类对过往的有效记载与传承,是人类正反面经验教训的迭代积累,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外在凭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是“自然史的过程”与“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合力的结果。我们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发掘,可以最大化地把握人类历史规律、明晰特定历史进程、了解自身所处历史方位,进而提高历史自觉。在此逻辑之下,我们要善于从中国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中汲取能量,涵养自己的历史主动精神。
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在历史上的重大抉择,如召开中共一大正式建党、国共合作促成大革命、南昌起义开展武装斗争、遵义会议开启独立自主、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启全民族抗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社会主义改造推进工业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等,无一不是在历史节点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历史关头敢于担起历史重任的结果。可以说,百年党史上的高光时刻背后都有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激荡浩瀚的百年党史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形态的历史借鉴以开启政治智慧,也供给了源源不断地历史自信以增强底气、骨气和志气,这些无疑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书写新的历史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二、第二个着力点是实践需求,在实践中激活历史主动精神
马克思当年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特色。实践是各种思想认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各种思想认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重要标尺;与此同时实践的开展本身也需要特定思想认识的支撑与助力,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与共生发展。因此说,实践需要是激活历史主动精神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放眼当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空前考验,“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依然严峻,“历史周期率”这道历史性难题仍在破解之中,“进京赶考”之路上不乏泥泞之地甚至是陡峭山路。“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2]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唯有面向实践需要,审时度势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运用好底线思维划定好底线,留足捍卫底线的“后手”;在战略思维指引下善于从更高的站位谋篇布局,进而获得时间优势,让时间的天平倾向于自己一侧;增强辩证思维,理性看待得与失、利与弊、进与退的复杂关系,既能有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气魄,也有重要节点死战不退志在必得的决心。最终以敢于斗争的姿态做到“在危机中育先机”,实现“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第三个着力点是人民期待,从人民群众中获取磅礴伟力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4]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基在于人民,过去一切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竭力奉献,未来开创新的历史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倒,顺势而为开创辉煌的秘笈,也是实现长期执政破解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率的密钥。
历史主动精神的力量源头,毫无疑问就在于人民的磅礴伟力。开启人民磅礴伟力的钥匙,则在于满足人民期待。这就需要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施政重心放到民心所向之处,尽己所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进而收获亿万人民的真心支持。让中国共产党在激烈残酷的国际博弈中获得坚实的后方支撑,提高博弈中的容错率,以期在持久博弈中获得决定性优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治理中,党要防止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保持“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清醒认识,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久久为功的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业绩,赢得多数人的拥护,在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下,开创新的世界历史,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经验、实践需求和人民期待三个着力点绵绵发力,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精神能量、在具体实践中整合物质能量、在满足人民期待中释放能量,不断激活九千多万党员的历史主动精神,使之在党的引导下形成磅礴之力,让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探索出一条执政为民的人间正道,带领全国人民走好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20KDDJ-Z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36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12页。
作者
孟晓东
所属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72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687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