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新征程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居首位

产业兴旺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可靠保障,是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有力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农牧渔结合、种养加循环,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要强化品牌引领推进产业优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推行标准化生产,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水平,加快推动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面优化,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要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提质,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增值,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探索发展“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型生态经济,如生态旅游、生态种养、宜居康养等,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绿色资源的资本化和效益化,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让青山绿水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资源,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做到设施配套、服务高效,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保留好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既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控排污标准,杜绝工业和城镇污染物流入,净化生态环境;实施污水治理,还乡村河流清澈、湖泊潋滟的景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白色污染综合防治,打造清洁田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还要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厕所卫生设施、水电气设施、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及养老场所等,使现代元素与原生态有机结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乡村生态宜居质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乡风文明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乡风文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必然结果和成效体现;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先导和引擎作用至关重要。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文明乡风的思想引领,持续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农村、入人心,始终把握乡风文明建设正确方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使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反映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引导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力量,要有整体规划,在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是根基,更是抓手。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诸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要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确保乡村和谐有序。尤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农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热情,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坚持服务与治理并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受到惩治。

要把科技支撑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强化乡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继续坚持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现代科技在乡村治理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

乡村治理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好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问题。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是否过上更加富裕体面的生活。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充分依靠农民。

为此,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大力发展体现乡村优势的新业态,推动农民“多元化”增收。通过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产业链条做长做强,把农业附加值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同时,合理布局生产、加工、包装、品牌,打造完整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制度完善,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有效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渠道,推动现代资源要素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充分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好“人、地、钱”三个问题。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让农民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乡村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实现乡村生活富裕还要推动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加速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有到好的转变,全面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
陈庆修
所属领域
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169
参评专家: 2
专家平均分: 79
网络传播指数: -(查看)
文章转载数: -
参与转载媒体数: -
搜索引擎收录数: -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