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并给出了具体措施,比如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新的走向。实际上,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是优化基础教育生态问题的两个方面。
何谓基础教育生态优化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指出:“到2050年所有的课程和教学(法)都要牢固地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上”。“生态”本意指的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教育生态”则指在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系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相互交错,融荣共生的状态。良好的“教育生态”主要有三个指标,首先是相对稳定性,缺少任何一方,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其次是动态平衡性,教育系统各部分相互制约,相互成就;最后是可持续性,源源不断地塑造人。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生态优化何以必要
首先,基础教育生态的优化,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教育系统内部不同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规律的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相应教育生态。同时,教育规律是在对育人活动中进行的,是有目的性的,所以教育目的也总是通过教育规律发挥作用。良好的教育生态可将目的与规律有机统一,在合目的性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其次,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我国高举“五育并举”发展大旗,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自身就有生态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将教育理想转变为教育现实,并赋予全面发展的人以时代尊严与成长理想。
最后,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阶段唯分数、唯升学的做法严重危害了基础教育自身的教育生态建设,致使基础教育领域产生病态的教育内卷。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使基础教育体系从有质量向高质量转变,构筑全新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基础教育生态优化如何作为
首先,实现学校间均衡发展。现阶段我国县域普通高中的数量占到所有普通高中一半的比例,但由于资源配置、家长选择、市场机制等主观或客观因素,使得县域普通高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塌陷”。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一是要确保资源投入,省级政府应系统测评各地普通高中经费需求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经费供给,缓解地区间普通高中发展的差异;二是要推动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县域高中已经解决了老百姓有高中上的诉求,那么上“好高中”则是老百姓对高质量高中教育的呼唤。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等手段,逐步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其次,保障不同个体受教育权利平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是此次报告中一大亮点。以往当地政府依据当地户籍人口规模来配置教育资源,使得在人口流动较大的城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不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突破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享受到就近入学的待遇,对促进教育公平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最后,打造高质量学习与教学环境,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双减”政策的实行是为了解决学生过于沉重的校外辅导压力和过于繁重的校内学业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囿于对政策理解的偏差和实际操作的困惑,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例如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学校课程似减实增等现象。要想让“双减”工作持续良性推进,要厘清以下逻辑观念。第一,明确“双减”绝不是简单的减量,在减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之余,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习质量与教学质量。第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是完全将工作全部交由学校完成,而是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协作,共同发力。第三,要将“双减”由个人或组织影响来发挥作用过渡到有制度文化认同的自行调节阶段。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基础教育关乎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成长,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殷切期盼,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优化基础教育生态,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