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极具中国文化的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十四年,奥运五环再次在鸟巢升起,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和理念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更多精神内涵。
唯美呈现“中国式”浪漫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从24秒开始,每个数字代表了一种节气,并配上了所属节气的经典古诗词和译文。如,“白露”的画面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一轮满月和一处楼阁,搭配杜工部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画面与诗词完美诠释了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铸就的共同情感。又如,“处暑”的画面是阳光照射在丰收的麦田上,搭配的古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彰显了中华大地的多姿多彩。
倒计时最后一帧的画面定格在“立春”。立春有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意,意味着新的轮回已开启。随即开始的欢迎表演,绿油油的春草逐渐变化为灰白色的蒲公英,作为春天的序章和冬奥会的序幕。从立春画面到春草萌发,再到蒲公英飞向天空,最后焰火在鸟巢上空打出“立春”的中英文。“立春”将倒计时与表演完美衔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乏诗意,更充满了“中国式”的浪漫。这种浪漫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亿万中华儿女挺拔的脊梁。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等表演向世界直观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明,那么,这一次的开幕式是通过立春、黄河之水和“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文化元素,委婉、含蓄地表现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浪漫。
传递奥运精神“一起向未来”
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正式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永恒内涵,既是对疫情下人类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考量。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这既是对“更团结”的呼应,也反映出全世界人民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
开幕式以“雪花”为线索贯穿始终,小雪花汇聚成大雪花的过程,也是每个个体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还是90余个参赛国家和地区融入到世界共同体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语言各异、肤色参差的人们在五环下相遇,跨越了地缘的阻碍、消除了心灵的隔阂,一起奏响竞技运动盛宴的乐章。
国旗入场环节,12名儿童缓缓展开国旗,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悠扬的旋律,将国旗传递给176位代表着56个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最后鲜艳的五星红旗被郑重地交给国旗班。这样一种手手相传的方式,表达了人民和国家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传递着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的希望。流动的五星红旗在普通人手中传递,整个过程朴实、简约,直击人心,每一个“我”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共同的力量汇聚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愿望——中国梦。
运动员入场环节,引导员手持的引导牌是一朵朵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小雪花”外圈以“中国结”的图案为参照,寓意团结吉祥。“小雪花”缓缓走过场地,共同汇聚在冰雪五环之下,构成了一朵“大雪花”。空灵、浪漫、唯美的“大雪花”守护着奥运之火,展现出儒家文化中“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传递着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理念。
用“微火”照亮世界
点燃奥运主火炬历来是奥运会开幕式的重头戏。奥运之火取自奥林匹亚神庙圣坛,火种用凹透镜反射太阳光获得,再通过火炬传递的形式传至主办国,以此象征奥运精神的薪火相传。
北京冬奥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点燃了奥运主火炬——当火炬传递到最后一棒,两位年轻运动员将火炬轻轻嵌入“大雪花”中间,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完成了“点火”仪式。“大雪花”取代大火炬台、“微火”取代“大火”、“不点火”诠释“点火”,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含义深刻、耐人回味。这一点火方式是向奥林匹克本源的回溯和致敬。
奥运之火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和正义。刻有90余个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紧紧围绕在火炬四周,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意味着如雪花般纯洁、神圣、灵动的小火苗由所有参赛队伍一起点燃、共同守护,大家紧密团结在奥林匹克精神周围,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小火炬在硕大的鸟巢中显得十分微小,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不亚于激烈燃烧的大火,小小的火苗一样能够照亮奥林匹克精神。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世界携手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契机,给新冠疫情肆虐下的人们带来希望。从一百多年前的“奥运三问”到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新时代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全世界人民,让我们一起携手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