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比较的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外比较,经历了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两个大局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在比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大致可以划分为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两个阶段。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立,得益于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适逢经济全球化大潮。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立,也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驱动。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文,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的征程。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也被提到议事日程。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提出有一个过程,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可以理解的。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对教育的地位进行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确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且在德智体美劳中占据首位,自然也应纳入“三个面向”之列。

  1988年6月,原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思政专业会议,果断提出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列入教材编写计划。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争议声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以推进。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学界开始陆续研究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企业教育、企业文化、学校的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内容,并逐渐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提出后,便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配备并培训教学与研究人员,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原国家教委及其相关部门陆续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组,先后走出国门,出国考察访问,奔赴不同国家与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考察和交流,对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基本分析。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相对粗糙且肤浅的。像任何事物一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经过探索积累也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就是逐渐从初级到相对高级的转变。这种转变由粗糙到精细,从浅表到深层,从偏颇到中允,从套用到溯源。

  同样,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系列有分量的教材陆续推出,大量的研究论文与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比较的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秉持“比较—借鉴—提高”的范式,在揭示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要致力于吸收借鉴,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尤其是在国别比较、专题比较以及比较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达成了不少的共识,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推进改革开放贡献了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东亚和东南亚有关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分析,对于有效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学界对于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对政治社会化过程即人们如何了解政治、人们的政治观念从何而来等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在较高的概念层面上把握“宏观图景”;不同学科对于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界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不仅直接推动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而且促发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公民意识教育”的首次正式提出。诸如此类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该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推进:论证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性,厘清了研究对象;讨论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模式与方法;探索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基础。

  全球化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按照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全球视野。应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领域,也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进行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非凡的气度与高度的自信,开阔的胸襟与开放的心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

 

  进入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和新的态势。

  首先,比较研究侧重对过往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一方面,2018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全国上下兴起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性成就的回顾和历史性变革的总结。与之相适应,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呈现出对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之特点。另一方面,对过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也是对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推进的内在需要。“新时代”与“新时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承继新时期才能构想新时代。新时期比较学科建设与研究成果是新时代比较学科进一步推进的基础。

  其次,比较研究凸显对世界公民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一方面,这是国际社会关于“全球公民教育”思潮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体现。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内涵上有广泛的契合之处,学界试图将这一理念与“世界公民教育”这一新趋势相对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世界公民教育思潮,使其成为中国融入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思想武器。

  再次,比较研究加强了对公民教育实践操作的探索。“公民教育”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但却是一直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国内近年来的公民教育研究,大体呈现出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探索的趋势。以往的公民教育研究一直侧重于理论建构的象牙之塔,主要集中在公民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学学校教材与公民教育研究,民国时期及其具体历史人物公民教育思想研究,不同国别及不同地区的公民教育研究。近年来公民教育研究开始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探索,结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分别就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有效实施公民教育的情况进行实践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多年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应该有一个崭新的开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加以拓展与建构。

  首先,学科体系构建深度突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分支学科已经基本成型的基础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已有基础上致力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系统构建和深度突破。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认识,必须从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属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基本问题,并通过对其基本问题的考察论证,揭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特征、关系等的本质和规律。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也是现实实践的需要。一方面,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形态和研究方法,从理论的高度来指导教学与研究活动,提高其实效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以及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我们对比较研究才可能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跨越。

  其次,主题研究范围拓展延伸。新时代比较研究的学术视野应当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进程和多维度的现实框架中。比如,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比较学科要进行法治教育的对比分析。要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不断拓展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等多个层次,全面把握学科方向并找出新的基本论题,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今天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势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就要做相应的观照。比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法治理念等。凡此种种,均需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题研究范围拓展延伸。

  再次,学科专业建设齐头并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应及时反映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是思政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性思政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示精神具有直接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历史飞跃并进入新时代,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使之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推进新教程的研发,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最后,学术研究路向充实完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路向需要调整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四个正确认识”,增强对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大潮流、大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也应该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其研究路向也要与时俱进。这种调整和转换实际就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增强对外传播“自塑”能力,通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走向世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也应担当起建构国际话语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在当今两个大局背景下,需要将国内国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外贯通、同频共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针,站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进行建构,实现人类的文明互鉴和智慧共享。

作者
高峰
所属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29(查看)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8,051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