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中国更加明确地向美方表达了认同、坚守、倡导、推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价值,尊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立场,同时对美国的人权困境提出质疑。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19日联合国纪念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的会议上。由此,不仅在国际关系界,不少平时关注国际事务的普通民众也已经发现,中美之间的人权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的伦理立场,倏然改变了以往美国单方面咄咄逼人的境况,进入强势对垒、坦诚沟通的阶段。中国根据事实要求美国正视自身人权问题,制止美国以人权为借口的霸凌行径。不少外媒一方面惊讶于曾长期被攻击存在人权问题的中国,现在敢于质疑一直自以为人权记录良好的美国;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说法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言出有据、以理服人。中美之间的人权法律对局,正呈现出“攻守之势异也”的新局面。
要有效地进行对局,首先考虑的是具体行动方式与结果。中美在人权领域的行为方式与结果上,近年来差异相当明显。
从事实层面看,中国在人权方面的成就真实、踏实、坚实,经得起人民考核、历史考验。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长期努力,成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视人民生活水平与民主权利的提高;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确立政府责任,汲取相关治理经验,迅速、精准、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实现复工复产,使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经济与社会权利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维护和提升。
中国秉持开放包容的立场,在人权方面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努力为处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援助,在国际组织中积极作为,促进协同进步。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及一系列区域、全球性的合作机制,推进合作共赢,改进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人权能力,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当然,人权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从来没有自诩人权事业发展是一份满分的答卷。但是,如果说这样的人权成绩还要受到极端攻击和指责,那显然是荒唐的。对照一下美国,面对疫情,政府无所作为,55万多人殒命,社会秩序荒疏,经济复苏乏力。号称自由民主的政治架构面临着种族歧视、社会分裂的冲击。此间优劣,只要是心存公允的论证,应不难辨别。
判断人权对局的得失,还要考虑中美双方所依据的尺度,以及遵行标准的具体态度。从法律规范层面看,评判行为的是非美丑,显然不能以一国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考虑文化多元、文明兼容、价值宽容。中国从未将本国的人权主张作为全球准则,强迫各国共同遵守。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则视本国的人权立场为全球人权圭臬,把有本国参与的有限人权公约视为全球必须遵行的人权标准,其态度的偏执性不言而喻。而且,即使是这样的规范,这些国家也并未充分达到要求,甚至远离这些他们自己曾经支持、允诺、认可的标准。以一己之利为导向,拿着以偏概全的人权原则,动辄将其他国家称为所谓“邪恶轴心”“流氓国家”,可能恰恰映射出其自身人权视野的狭隘、立场的偏颇。至于挥舞着“民主”“人权”的旗帜去颠覆其他国家的合法政府,继而陷这些国家的人民于颠沛流离之中,成为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的难民,其行为才是真正违背国际法、破坏人权、背离良法善治。两相对比,人权观念孰高孰低,人权水平孰优孰劣,事实胜于雄辩,一见胜于百闻。
评判一个国家的人权表现,一方面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另一方面要允执厥中,坚守公平正义的准则。美国不仅将自己视为人权领域的成功范例,也把自己看成是人权领域的“全球导师”和“世界警察”,确立人权领域的各种议题和标准,对别的国家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甚至不惜动用坚船利炮、兵戎相见。美国这种人权优越感和“大国沙文主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渐趋衰微,其国内社会现实压力重重,自身人权问题日益凸显,人权理念、制度与实际落实的矛盾随着社会变化日渐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人权方方面面的所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其人权架构的薄弱和空虚,正日益在本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面前暴露无疑。
中国奋力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以文明多样作为改进的主要准则,期待与世界各国协同推进,合作完善人权。展望未来,中国必将继续求真务实,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与有意愿的国家真诚合作、通力协调,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如果美国不能正视自身问题,拒绝国际合作,继续造谣、传谣,诋毁他国人权成就,却任由本国人权问题此起彼伏,那么在主观态度和客观行动上都存在着较明显差异的前提下,中美双方人权对局的攻守局势,将会发生更大转变。(作者是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