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对外形象建构中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同理,国家总体形象或者某个部分、部门形象在国外的形象构建,主要基于这个形象主体的作为及其为外界所认知、接受的程度。而形象主体的建构、塑造,最后要落实到话语传播。话语传播是建构或塑造的具象,作为人际沟通、交流和影响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化的必然表现和本质要求。国际话语传播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深受国际政治、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其逻辑和规律,关键是行为主体的行为,包括研究、实务和言论。因此,对外形象建构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对外形象建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大局和民生大计

   

      讲政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外事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外形象建构更不例外。一是政治站位要高、目标要远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具体行动实行这些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发展计划。二是聚焦时代、国家、社会的命运,要与知识精英的思考和知识大众的关切同频共振,避免闭门造车,尤其应该戒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局观。三是以专业技术和专业精神践行政治性原则,切实开展调查研究等各种科学实践活动,要将业务做实、做深、做精。换句话说,讲政治是以学术性为基础的。那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专业为支撑,以客体认可、信任为验证指标。

  

  对外形象建构必须认清和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现实与人类文明潮流

  

  对外形象是行为主体关系、主体社会化的问题,属于关系范畴和关系话语,其本质是关系的建构和应对,涉及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等多元多层次。当今时代,人类文明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在此影响下,国际社会的发展现实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政党和政府在对外形象建构中需要从现实出发而又不囿于现实,要顺势而为。

  首先,现实的实然和理想的应然不可分割。实然是人类社会没有最高权威,社会关系就像丛林法则,冲突和危机时有发生;应然是人类日趋理性并按照规范去行动从而形成制度,因而又超越丛林法则,友爱、和平及秩序的光辉日益闪耀。因此,要对人类前景充满信心,又准备好必要的后手,参与规范、遏制人类群体的种种负面行为。

  其次,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上升。主体之间相互平等、尊重是公认的基本行为准则,同心协力、互利合作已成大势。因此,要学会同各种行为体打交道,努力推进信任建设与互利合作。

  最后,应对威胁、解决难题,需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动静相宜。越是短视的应对,越是后遗症多;越是从一开始就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全面而有重点地部署,就越是行稳致远。

  

  对外形象建构在具体实践中必须遵循国际话语传播的固有规律 

  

  执政党对外形象取决于该党与党内外、国内外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情况,实际上是该党的自身建设和施政等一系列工作的产物,话语传播或者说宣传在此间起到了重要的、直接的作用。我们所说的话语传播是中国说、世界听,目标是愿意听→能认可→能接受→能信任。因此,我们对外传播采用的话语概念虽然是中国的,但应该具有世界性,内容更应该是世界的,亦即话语方式及其意义都应该具有普适性。这种传播从理念到话语、行为都应有共通性或通适性,合乎相关方甚或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标准和追求、习俗等,是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前途、人类命运,是为了所有行为体的共生与共荣,而不能是单方面的、单向的。这是对外形象建构的学术性需要坚持的原则和标准。这主要应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中外共通而不违反的普遍关切,要求在传播主题上努力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种主题大多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包括世界局势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和中国的崛起、“一带一路”建设等,有关的关切、解答和应对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高度和远见。

  二是共通而不对立的信仰、理论、思想,要求在传播方法上努力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方面应该凸显理性,包括客观、务实、辩证。自我话语应该与西方话语乃至整个国际共同话语对接起来,使西方和整个外部世界能听得懂中国故事,而不能自说自话或者空谈、失声,甚或无端攻讦、谩骂。

  三是共通而不相悖的文明、道德规范,要求在理想和情感表达上努力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促进共情。机智地表达和评判,同时积极地回应,使互动频密信任加深,力避孤芳自赏甚或将一己之好强加于人。这是智慧。传播的目的在于造势、引导舆论、抢占道义高地,为的是塑造形象。但是,这种塑造要有度,施为有术。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许多案例和经验、教训。正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当推周恩来的外交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求同存异、斗而不破。反面的例子以戈培尔“谎言重复千遍就成真理”为最典型,美国自诩“上帝选民”的“例外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这种成分。

  

  对外形象建构必须在不可避免的斗争实践中运用好战略战术

  

  对外形象建构涉及国际话语权的竞争,难免有斗争甚至可以说斗争是常有的,但是斗争不是目的,要斗而不破。因此,斗争时应讲究战略战术,以共同关切、共同话题为主题,以通用话语为工具,借助议题讨论和议程活动,利用单方、双边和多边等各种场合,力求以斗争促和谐、合作。此间,尤其要注意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又尊重对手及其合理关切,为合作留空间。战术上,力求有理、有利、有节。

  总体上,除发声外,各种行为主体及其所有单边举动、合作和斗争的行为应相互配套、协调,充分有效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如同作战时武器和作战方式的配合、联动、替补等。这是整体形象的建构和显露。

作者
黄昭宇
所属领域
外交与国际关系,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199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78
网络传播指数: 28(查看)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6,643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