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之大计,乡村生态治理则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推动成效的一块“试金石”。乡村生态治理可谓是一个反复被提及且需要下大力气久久为功的“硬任务”。各级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善于把握三种思维,即筑牢底线思维、坚持系统思维、用好辩证思维,下活乡村生态治理这盘棋,让治理成效充分显现。
筑牢底线思维,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乡村生态治理中不可或缺。乡村生态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就目前而言,譬如在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等都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或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村庄而言,任何一个环节方式欠妥都可能会对人居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或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始终筑牢“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恶化”的底线思维,把任何决策可能导致的最坏可能性考虑其中,未雨绸缪,把涉及百姓利益的事当成是天大的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乡村生态治理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稳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才能在真抓实干中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系统思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必须要立足整体,着眼大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大工程,系统思维固然不能少,而且要始终坚持不动摇。乡村生态紧密关乎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要时刻顾大局,观长远,将系统思维运用并嵌入其中,确保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用好辩证思维,构建多元化乡村生态治理屏障
辩证思维是一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通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的思维方法。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勇于进取,善于斗争,快刀斩乱麻,把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也要稳扎稳打,将难啃的“硬骨头”真正从根上解决,杜绝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对于顽瘴痼疾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既要坚持“一盘棋”思想,把握好总体要求和规律,稳步推进,也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村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组织的监督作用,也要善于发动身边群众进行监督,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因此,用好辩证思维,有助于构建起多元化的乡村生态治理屏障。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始终筑牢底线思维、坚持系统思维、用好辩证思维,凝心聚力打好生态这张牌,让生态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化身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靓丽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