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回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再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又传承发展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是破解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理论利器。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易传》以“生生之谓易”总结了天地的生生不已,这里的“生生”既指宇宙中人与自然是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存在的,又指生命体生育、生长的属性,宇宙世界正是生命有机体生生不已的过程。
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生命”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点,以“共同体”明晰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又吸收了中国古人理解天人关系的智慧。这一提法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命”指向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没有生命就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存在,也就谈不上共同体的问题。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生命存在是自然这一生命有机体长期进化的结果,生命是人与自然最基本、最内在的联系;第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共同体”,这首先表现在人对自然的依赖上,同时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破坏自然或者保护自然。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则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体”反映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第三,在共同体关系中,人是无限责任方。一切生命存在中只有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人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即要以保护人的生命的方式保护自然,人对自己、对自然负有无限责任。
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回答:人民至上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体自觉,人民至上原则既深刻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又充分吸收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坚持人民至上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法宝。
《共产党宣言》指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时,无产阶级、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就形成三位一体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尚书·泰誓》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借天命的权威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地位。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直接将人民的地位置于君主之前,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才能国安。中国几千年历史经验证明,失民心则社会动乱,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的原则深刻回答了来自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第三,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而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多处提到“人民”,其中提出的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目标,既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坚定执政立场,也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走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心和智慧。
对国际关系问题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是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活动及相互交往中结成共同体。在人类生产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人们形成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以家庭、部落或部落联合为其形式的“天然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促使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虚幻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是新的桎梏。”马克思的实践就是要超越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礼记》对大同社会进行了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国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内涵着“协和万邦”的睦邻理念,“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对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蕴含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
当前,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日益急迫地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这一世界之问的回答。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的“类”属性。人在漫长实践过程中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的共同存在和发展来思考世界的问题,对全人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关注正体现了类意识的自觉;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将全人类联系起来。命运反映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成,命运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共同体”正是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指向。人类在共同体中存在,并且以自己的实践定义共同体的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准确把握了人类共存的形式,也给出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方案:“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底蕴,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世界的实践形式;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思想的现代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坚持以“两个结合”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推进“两个结合”,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指引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行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