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比2013年分别下降0.08、0.03和0.18。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期,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更是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后续影响期。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环境,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对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全新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初心和使命一直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进征程,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探索完善和渐进过程。
在党的成立初期,我们党围绕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这条任务主线,开展的土地革命及党的土地政策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保“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新中国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共同富裕赋予了新的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睿智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即将“先富”与“共富”有机衔接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即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富裕,还要致力于人民素质的提高。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要靠发展,二是要靠科学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这种创新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探索的关键内容;二是发展理念从“非均衡发展”到“共享发展”转变,提倡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强调要建立新的资源分配机制,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合理合法的致富道路,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更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各地要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办好,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做好收入分配,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做好乡村振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改善民生、实现成果共享,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创新驱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各地要抓住“十四五”发展机遇,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以创新驱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多措并举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就业更加充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继续着力推进大众创业,给予重点群体精准化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的过程中拓展就业空间,推动劳动力实现提质转岗就业。
(三)富民增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调节器。要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基础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要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公正。进一步健全再分配机制,切实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增强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等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四)巩固精准脱贫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各地要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民在中等收入群体中的比例,促进农民身份转变,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要构建低收入农户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常态化帮促,确保重点地区农村居民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合理增加。
(五)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实现成果共享。要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在统筹做好就业、养老、教育、住房、医疗、社保、扶幼等关乎民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和紧迫性强的公共服务领域上,使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要关注重点群体和重点区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服务性资源的均衡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