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2021,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华民族走出过去的积贫积弱,走在当下的日新月异,走向未来的光明宏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厚历史经验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和伟大力量的深刻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作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相互联结和深度统一的真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力,有力回答了它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饱含科学性
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各种承载着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的社会主义轮番登台,如“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这些社会主义要么停留于空想而悲天悯人,要么沉溺于幻想而迟滞不前,都难以真正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并对改变世界起到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人们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根植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唯物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集中表现于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揭示,其中揭示历史之谜的唯物史观和揭示资本主义之谜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性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演进的规律,为人民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同时在探寻和揭露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回望百年前的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先后登台却又成为过眼云烟,一次又一次救国运动接连而起却也难逃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对各种思潮学说和理论主义的反复比较和大浪淘沙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成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最佳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也由此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发展的征程和民族复兴的前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内蕴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解放而确立的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价值核心。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前,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大多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它不是为了某个集团或阶级代言的“工具”,而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了消灭压迫和剥削,实现自由和平等的斗争“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产生,同时也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发展,它深刻揭示了人民为什么是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历史发展的主人,系统解答了人民怎样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为人民探寻自身解放道路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前进的奋斗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为民初心,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永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赤子之心,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要义写于党的纲领宗旨之中,挥洒于党的干事创业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恪守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生活往往是神秘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人的本质也一直是抽象和超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相较于潜身书斋的坐而论道和空洞乏味的僵化教条,马克思主义以其敢于行动,投身实践的理论品格,超越了以往及其同时代的各种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解释世界,更注重于改造世界,认为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改造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秉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特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实践生活中展现理论解释力,在实践运用中彰显思想引领力,在实践发展中永葆蓬勃生命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洞察时代形势、把握历史主动、顺应人民期待,闯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炮火硝烟,迈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苦难逆境,走过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险阻,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辉煌。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强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全党以及全国人民在切身实践中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深化着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也经由时间与实践的双重检验证明了它是行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秉持时代性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日起,与时俱进就已成为它的重要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问世前,包括黑格尔在内的思想体系几乎都呈现出一定的封闭特征,而马克思主义始终面向时代开放,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勇于接受时代挑战、重于吸纳时代成就。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强调和追求以开放的、兼容的、创新的、发展的态度接受和借鉴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理念与时代发展的有益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作为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伴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并由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
回眸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结合现实境遇,紧扣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全党全国人民深刻感悟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璀璨耀眼的时代光芒。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用百年时光验证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也用百年辉煌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走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火炬必将高举在每个共产党人的手中,继续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

序号 | 评价专家 | 专家等级 | 机构 | 评价时间 | 打分 | 评语 |
---|---|---|---|---|---|---|
1 | 刘** | 1级 |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1-08-06 17:49 |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