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重大战略判断和部署,那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共同富裕”,犹如历史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擘画了清晰的宏伟蓝图。共同富裕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思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阐述,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仁爱思想,扶危救困、兼济天下的责任和觉悟,与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存在很多契合之处。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早在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阶级区分消除,更多体现在社会生产与占有形式差别的消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懈探索与奋斗中,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困苦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如今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前提,并为以后全面迈向共同富裕积累丰富的经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其内涵,甚至出现了混淆,导致存在思想误区,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鉴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产生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探索和思考,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第一次触及到社会主义的本质。1984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7年,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1991年,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没有丢马克思,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经过长达10多年的艰辛探索,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内容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逻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的物质技术前提,只有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程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回顾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明确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据此明确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大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此,在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最典型、最集中的概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共同富裕。这意味着生产力将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逐渐发达必然带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生一系列的积极变化,社会发展阶段随之向前发展。因此,共同富裕必然“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在经济层面即物质文明方面的富裕,而且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即精神文明方面的富裕,更是社会主义在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实现长足的进步,达到比较完善的状态。
站在社会发展阶段的视角来看,全面小康之后的共同富裕,将汇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将带动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发展到最高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