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202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精神。在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文件聚焦“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提出了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发展设施农业、防范重大灾害六个方面,既突出了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的特点,又谋划长远,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着力于夯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始终。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只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才能真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只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才能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只有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是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热门词汇。在这19份“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题中,“农业现代化”出现4次(2014年、2015年、2016年、2021年),“现代农业”出现2次(2007年、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份“中央一号文件”中,竟达5次之多。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问题仍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方面,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形势下,为了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尤其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因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在“十四五”时期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农业现代化也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共同作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加明确,实施阶段性政策的顺序和力度更加精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之一,从而确立了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基本政策框架。其中,产业体系着眼于农业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解决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是衡量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生产体系着眼于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解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问题,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经营体系着眼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解决农业参与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问题(诸如农民职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是衡量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现代农业的政策,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更加聚焦于供给侧和生产体系。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耕地、种子、农机是最基本的物质要素,良田、良种、良机是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第二,展现出紧迫性和强制力。如文件要求“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措辞相当严厉。第三,更加精准应对现实挑战。如“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趋强趋重趋频,今年特别强调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现代农业方面,尤其注重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政策往根部发力。

作者
常旭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213
参评专家: 2
专家平均分: 65
网络传播指数: 137(查看)
文章转载数: 2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3
重点刊登次数: 1
重点刊登时长: 25小时
阅读数: 16,638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