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也影响着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与质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共同富裕实现的道德支撑。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在于制度的德性含量如何,制度之“善”就是使制度自身具有道德的动力和来源。评价制度之“善”,关键在于制度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目的善、行为善和内在善为导向的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了以规范的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实践层面的充分彰显,更是我们能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制度底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引。任何一个执政党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谁执政”,即“为了什么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了区分不同政党的主要标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旨归。首先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中“为民之心”就是“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坚持将人民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多期盼。中国共产党人聚焦这一主要矛盾,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最后是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目标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如期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取得里程碑成就。
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集聚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一直以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进行调节,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初次和再次分配有益补偿的“第三次分配”理论,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是一种在道德力量影响下的收入分配方式,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无数仁人善举背后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坐标,也是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集中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仁人善举源自于参与者内心的善和爱,是慈善事业的伦理基础。慈善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制度协调配套,通过混合型的社会分配方式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结果。“达则兼济天下”,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发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善行中华,无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充分彰显着道德的感召力,基于同情之心和共情能力的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早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补充。
倡导“好人文化”,涵育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滋养。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和必然要求。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到持续弘扬,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不断涌现,奏响了争做出彩中国人的时代强音。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好人”层出不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领跑者,在传递着人间温暖和温情的同时也在激励感召更多人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好人文化”。“好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好人文化”的培育和倡导,大爱善举已为百姓的日用而不觉,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1VSZ031)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