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立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意蕴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体制机制改革经验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念,相对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形成的霸权主义、保护主义、自由主义而言,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创新、贸易往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互惠。因此,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也就应当将其看作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实践方案之一,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逻辑和价值意蕴。
一方面,新发展理念强化了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创新发展一是指在制度理论层面的创新,从而以更加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现代化建设。二是指在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升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协调发展在国内层面不仅是要协调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要协调好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国际层面则要协调好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绿色、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经验成果,从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揭示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底层逻辑。首先,发展是在既有经济社会条件基础上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这些理论创新、主体力量、发展模式的经验也都为世界其他各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其次,发展是立足客观实际解决现代化建设突出问题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客观分析我国发展实际和方位,为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国际交往壁垒等问题而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再次,发展应当是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明发展的“质”和“量”来源于科学的发展方式,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也就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适当扩大需求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最后,发展也应当是有助于民族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愈发密切,面对共同的发展难题就需要世界各国在创新、开放、合作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立场
理念是人们思维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符合自身需要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形成特定立场站位的感性直观。正因如此,我们才讲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的意识和实践具有能动性、目的性。事物是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上升的过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若是在“量”“质”上发生变化,那么引导发展的思想、观念也应当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明确理念所反映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属性。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同时也牵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再生产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可以说新时代党中央所作出的一切制度、战略安排也都是为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创新突破服务的。因此,新发展理念中的政治思想理论创新统领着现代化其他方面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并且,新发展理念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而且也是有助于促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民族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全面、共同、和谐发展的科学道路,是党性和人民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新发展理念展现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有机统一所带来的巨大能动作用。具体而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得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突破有了稳固的政治体制机制保障,而人民群众的“共创”“共享”则为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突破凝聚了磅礴雄厚的主体力量。同时,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创新、协调、开放发展也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赋能提升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平台和实践基础。并且,在新阶段时刻保持新发展理念的政治高度也有助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加深党员干部对党的各项促进“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创造,但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最终也都是要落脚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的自身的发展解决了人的生存和自我满足的价值需要,而人的社会属性则进一步决定了人们需要在生产、交往、学习等实践活动中不断为促进社会历史发展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财富,这实际上也就表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贯彻新发展理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实现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党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最终归宿也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彰显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贯彻新发展理念最终是要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现人民共享有助于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实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的价值目标,共同代表着“共享”“共富”的群体是全体中国人民,而富裕不仅是一个量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同时也表明人民富裕的层次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含了经济、物质上的满足,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等层面的富足,而这就需要在创新突破、协同推进、绿色开放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最终实现。
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赓续探索实践中实现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革命的目标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逐步开始探索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统筹推进现代化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中国”纳入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发展的新境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而从实践意义看每一种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具体的发展模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在过去发展成就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协调是着力于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持各方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前提;绿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和解”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加强国内外合作联动、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助于解决好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每一种价值理念都指向了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领域,并且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整体发展模式。
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环境更加多变、条件更加苛刻、挑战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坚持系统和全面的观点。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在指引我们开展现代化建设时,内在地要求我们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科学把握“十个明确”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伟力。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和安全等对象性关系问题从而保障现代化建设稳中求进。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现代化也要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汲取“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从而真正做到“系统”并“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18XKS007)】
(王让新,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覃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