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体系由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人民政协民主和基层民主四部分有机组成,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上层建筑。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激荡历程生动诠释了变化的时代与不变的初心使命,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的显著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纵向对比看变化,横向对比看差异”的思路出发,在纵横对比中彰显我国民主治理的优越性,坚定我国民主治理的自信与定力。
“纵观”我国民主治理的变化
纵观我国民主治理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我国的治理模式经历了“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演变历程。
“治理”在古代中国早已有之,《荀子?君道》提出“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在传统社会中,国家的主要职能是统治,社会存在着自上而下的等级观念,因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治理”是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过程,“统治”是其典型的形式,实质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政治权力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随着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治理”不再仅仅着眼于统治,而是强调通过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是其典型的形式,实质是通过经济建设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亟需产生新的调控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联合国因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全球治理委员会,来协调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全球治理理念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治理”强调以人为本、全民共治,实质是通过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协同互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参与式民主范式的复兴,民主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坚决反对照搬西方民主治理模式,而是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合理思想和西方治理发展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在改革实践中积极稳步推进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实现了国家治理的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愈发强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治理也正朝着更加完善和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而迈进。
“横看”中西方民主治理的差异
治理理论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我国在综合吸收传统社会治理和批判借鉴西方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模式。综合来看,在不同的实践背景下,中西方的民主治理在对政府角色定位、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果导向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区别。
首先,从政府角色定位上看,奉行自由主义的西方反对任何干预“私域”自由的行为,为了寻求个人自由的最大化,主张“有限政府”,将政府限定为“守夜人”的角色来弱化政府的干预行为。而与“有限政府”相比,中国主张在治理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元治理”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要做到权力用之于民。
其次,从治理理念上看,中西方的民主治理秉承着不同的治理理念。西方的民主治理受自由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主张“多元中心、分权竞争、制衡共治”的治理理念。而受传统“和合”文化影响,我国的民主治理主张“一元为主、多方参与、权威责任”的治理理念,在倾听多方声音参与的同时突出核心治理主体的责任,以保证治理的高效。
再次,从治理主体上看,西方的民主治理在主张“有限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强大的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来治理国家,西方民主治理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公共机构等,且强调社会、市场在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弱化国家、政府的功能。我国的宪法始终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可见,我国的民主治理强调人民主体性,但离不开党委负责和政府主导,党的领导和政府履职都是为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最后,从治理结果来看,西方的民主治理是资产阶级利用民主形式来实现统治的基本方式,尽管西方民主实行了“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表面看起来能够直接体现民意,但西方“权钱交易”的政治市场,将人民变成选民的现象实质上是以形式民主代替实质民主,终究是借“人民”之名,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的民主治理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民主形式,追求最大程度倾听人民呼声,形成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人民整体利益为治理目标,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模式的高效与生命力。
“纵横”视角下我国民主治理的显著优势
纵观我国民主治理的具体实践,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主治理的具体内涵也会随之改变。近年来,西方世界民粹主义思潮迅速蔓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西方之乱”到“中国之治”,这正是中西方民主治理模式差异所呈现的不同治理效果。通过横向的中西方民主治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民主治理模式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良好的治理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我国的民主治理模式不管是对政府角色的定位还是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等方面,都强调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实质民主”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主治理的内涵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坚持。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能够基于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做出必要调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我国民主治理的自信与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17AZZ001)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