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学涉及的面向比较丰富复杂,与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与文化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本质上指向的是国家电影制度。回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历程,观察电影制度的产生、发展,总结其中的规律非常有必要。
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真正开启和全面产业化改革,以2002年为分水岭。此后,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年来,电影产业发展和话语空间呈现开放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电影产业真正的提质增效,构建产业治学的逻辑与基础,是中国电影产业学这一概念得以提出和建立的现实动力。首先,电影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其一是公共性,包含了注意力导向性和纠偏的问题。其二是学科性,有历史探源和共识性探理的问题。需要清晰地给出定义进行有效的论述,辨析中国电影产业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努力回应更有实践感的问题,表现出必要的现实理论关切。其次,中国电影产业的建立,将带来什么样新的变化。再者,中国电影产业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对于电影的未来想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电影强国”的命名。
第一,作为一个新的命题,中国电影产业学在三重层面上与它的原境相关,包括实、虚和作为第三重的场域。一是由实践出发的历史境遇。电影产业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挥了较大的市场机制作用,中国电影实现了世界票房第二,荧幕数第一,产量世界第三。当电影进入市场化的浪潮时,在眼球经济的冲击之下,当代主流电影创作者似乎不可避免陷入产业迷恋、效益至上的局面。电影市场发展,应该结合具体的时代社会发展、观众需求等因素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思考。
第二,作为想象的一种路径。理想的电影产业格局是一种多元的创作与发展,应该提供允许和孕育多元性存在的土壤。电影文化和电影精神,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美学中寻找更行之有效的阐释和发展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增强国际视野和交流,把中国电影真正地推出去,强化对世界电影文化的融合发展,建构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电影理论及深度阐释范式。
第三,作为关系的一个场域。合理运用技术助推产业融合升级的思考,不能忽略技术对电影的深层影响和重构。特别是智能技术、引擎、算法、界面等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以往技术融合的局限。不仅创造着新的电影形式和叙事表现空间,而且提供新的产业范式。电影产业和“产业之学”在新的开放环境下,对培育多维健康的业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这种原境的三重空间中,需要电影理论方面的关注与呼应。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应中国电影宏大景观的理论体系,体现出中国电影改革20年的纵深性。是重回传统的文化视域与艺术传统中寻求宏大观念的适应性与重合度,还是真正将目光放眼全球,做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变革和“电影强国”的重要一环?这是电影业内人士,包括创作界、理论界都要直面并认真思考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