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中国经验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阔步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堪称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精彩、最恢宏的奋斗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文明史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奇迹般成功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繁荣富强国家。如今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向世界展现了日益欣欣向荣的景象,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中国经济发展成就震撼世界,也深刻改变中国。

  时代呼唤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功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舞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更要立足中国实践,全面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努力揭示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背后所蕴含的系统化规律化学说,彰显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涌现出的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和范畴,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不断推进形成经济学的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使中国经济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新发展、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促进效率、体现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创新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总结,不但初步形成了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而且也都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概念范畴。

  国家强,理论必须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没有自己理论的民族,不仅不可能保持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更难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理论力量的国家,不仅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遏制和重重封锁,更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

  经济学的西方理论与西方话语

  经济学作为“舶来品”,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中的很多主要概念和范畴,基本上来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借鉴外国市场经济实践的过程中,引进了大量西方经济学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对于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到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盲目崇拜、照搬照套、盲目对标接轨的片面性。

  比如,以“中等收入陷阱”为例。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只要政策失误,都会存在“陷阱”。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同样也会存在“陷阱”。从目前已有的案例看,“中等收入陷阱”体现和反映的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陷阱”,即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失败。尤其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形成原因的解释上,经济学的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总是倾向于把后发国家发展停滞的成因归结为比较优势的丧失、制度的路径依赖等方面,而不是从新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寻找答案。

  从当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发展事实来看,推行经济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否定公有制和政府干预,正是这些政策主张导致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调控能力下降。现在来看,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由于盲目地接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落入“发展陷阱”。因为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和资本优势建立起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低端,使其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在现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下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一个“发展陷阱”,更是一种“理论陷阱”。

  任何学科的概念范畴都是历史的。世界上从来没有永恒的概念范畴,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也同样如此。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就是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丰富、发展与完善中国经济学的相关范畴、概念与理论体系,更好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揭示中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背后的系统化理论逻辑,只是简单化地移植经济学的西方理论,不能很好地针对中国经验进行经济学基本概念范畴的逻辑抽象或对标志性概念范畴的重新定义,更多地体现为文件政策性语言或注释性地表述用语,由此很难形成一个内在逻辑的范畴体系,这将导致中国经济学缺乏主体性和自信力,容易受到经济学的西方理论左右和影响,甚至落入西方话语的“陷阱”。

  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学术化表达、学理化阐释和系统化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基本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科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而且借鉴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突破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破解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经济学世界性难题,从而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核心内涵,理顺其理论架构和逻辑关系,加强学理化阐释和系统性研究。因此,更好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术化表达、学理化阐释和系统化构建,是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最为重要和最为迫切的重大课题。

  现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好时期。大国复兴一定伴随着理论的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声音、感受到中国理论。今天,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已经具有坚实的成功实践基础。中国经济学的学者们,要勇于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对以往的经济学概念范畴进行清理和反思,纠正“洋教条”和“洋八股”的错误,把吸收外国经济理论与方法的有益成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基础上,努力从我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更多经济学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破解经济学的西方话语和西方理论,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作者
周文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90
网络传播指数: 253(查看)
文章转载数: 2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2
重点刊登次数: 1
重点刊登时长: 210小时59分钟
阅读数: 1,928,304
点赞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