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知这个能保障个人发展进步的“共同体”呢?笔者以为,它可以是以家庭、家族、社区、村落、劳动单位等为代表的“小家”,当然也可以是以民族、国家、社会为代表的“大家”。本文将联系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主要以家—国关系为中心阐释“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为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所需的思想养料。
共生共存:从“小家”到“大家”的历史逻辑
180年前,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坎坷的近代中国历史就此拉开帷幕。东西方列强横行于华夏大地,肆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侵略渗透手段,从此在这片古老而伟大的土地上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在风雨飘零、国将不国的状态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一个个小家庭如何能得到保存呢?每个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安全与福祉又如何维系?若是仅靠个人或单个家庭的拼搏、奋斗,能根本扭转自身的命运吗?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自中国迈入列强环伺、邦国多难的近代以后,“小家”的命运,就必将与民族、国家这个“大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后者屹立不倒并获得新生,才能保证前者的安危无虞与“香火”存续。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曾引用了一句中国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以阐释人类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道理。其实对于个体与国家、“小家”与“大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大家”,与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小家”之间,更不会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存、共享、共建、共赢的逻辑结构。这一点,我们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实中能看得很清楚,在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旧中国时代,国民在海外屡屡受到歧视、欺辱甚至迫害,却无处诉说。没有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哪有个体与家庭的安全、幸福?因此,每个“小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须兼顾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乃至于国家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每个个体在寻求自身发展时,须同时促进社会发展、集体幸福、群体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每个小家庭的建设打造与利益诉求的实现,只能在国家、民族这个“大家”的范畴内去完成。因此,世上最具体和最宏大的这二者并非毫不相关甚或利益相悖的,它们虽看似天壤悬隔、遥不可及,其实确为一种辅车相依、共同发展的关系。
回顾历史,我们能看到,在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民主革命时期,有许许多多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仁人志士与民族先行者,毅然决然地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于领导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洪流中去。另一方面,革命者为了振兴“大家”的艰苦奋斗,并不是虚空高远的,最终目的也绝不是要削弱甚至牺牲所有的“小家”。恰恰相反,他们正是为了每个小家庭切身福祉的实现而拼尽全力。时至今日,具体小家的幸福美好更是党和国家奋力践行的承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在命运、价值与利益上的共生共存、血肉相连的关系,便是我们的眼光、诉求从一己之“小家”延伸到民族之“大家”的内在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小家”到“大家”的理论逻辑
从关系实在论的意义上讲,共同体就是由具有共同性关怀、共同性利益的诸多个体构成的一种人群关系聚合。而这种聚合依据其内涵、实质、外延等特征,可区分为性质相异的多种人群共同体。而奠基于国家民族这种具有极强内聚力的政治实体基础上的共同体,是当代世界各类共同体形式中的主流与主导,既共享同一套制度模型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又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与利益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既是一个实体共同体、制度共同体,也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近代以来,在生存、发展等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首先是一个政治实体单位,具有为所有成员拥护和认同的制度体系,对内代表着每个成员与每个小家的共同利益,对外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它也是每个个体和家庭实现自身利益的平台与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出了整个民族共同接受、真切信仰的价值系统。从另一方面说,每个家庭其实都可以说是一个由亲缘、血缘联结起来的微型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就是家庭共同体的扩大,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共同体的空间分布由家内延伸到国内,由细胞放大到肌体,在时间线索上由个体的短暂升华为集体的永恒,总体上说便是共同体结构由部分到整体的一种逻辑演进。
正如学者所论,从内在逻辑上讲,共同体的聚合关系本身就蕴含着自我与他者的人际、群际(族际)关系的道义维系,缺乏基于共同利益、价值、道德、制度基础上的相互交织与共识凝聚,各个小家在互动往来中就会出现疏离、排斥、冷漠与冲突的现象。什么是可以在道义上永久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共善道德”呢?那就是每个构成细胞对这个共同体发自内心的热爱。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之一,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与立功之本。对于每个家庭和个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最具稳固性、凝聚性与认同感的“大家”,是所有华夏儿女情感所系的对象与栖息成长的家园。如此,我们从爱自己的家庭出发,延伸到对所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就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的那样:“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和维护,便是从“情系小家”过渡到“心怀大家”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了。
社会主义道路:从“小家”到“大家”的实践逻辑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那个列强蹂躏、内忧外患、政治崩坏的时代,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大家”倾塌,“小家”势将不保。那么,在具体实践的演进中,中华民族如何能实现从“小家”到“大家”的整体救赎与现代转型呢?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东方建立起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完美结合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真正重建兴盛富强的“大家”,也才能够拯救一个个离散零落的“小家”。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夺取全国政权后,实现了国家的重新整合与独立自主,开启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历程,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在当今世界上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今天,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康庄大道上。“大家”已经全面崛起,“小家”自然顺势兴旺。在历史已经发展到新时代的今天,在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才能推动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以及满足具体生活于各“小家”中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爱家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内在一致的价值统一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应当也必须持之以恒、旗帜鲜明地坚守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小家”与“大家”唇齿相依、良性互动、共同兴旺的伟大实践逻辑。最终,“小家”与“大家”间互动关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都将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复兴征程当中。

序号 | 评价专家 | 专家等级 | 机构 | 评价时间 | 打分 | 评语 |
---|---|---|---|---|---|---|
1 | 罗** | 1级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0-12-23 09:45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