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又称乡村、农村、屯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依附于耕地而形成的聚落形态,既是生活空间,满足人们起居、饮食、休憩、婚恋、生儿育女、娱乐等基本生存需求,又是生产空间,是手工业、家务活、园田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的场所,许多大田作业、渔猎生产、牧业生产等也在村落中做前期工作。村落也是一种组织形式,或者以血缘或者以地缘结合在一起。村落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成体系,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每个村落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村一貌,一村一景。我国是农业大国,村落文化极其丰富。
在传统村落文化逐渐离我们远去的今天,其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传统村落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所以要重视传统村落文化,挖掘其固有的价值,为乡村振兴和民族振兴作贡献。就硬实力而言,传统村落文化具有经济价值,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它是当地的名片和文化标识,因此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对异文化的观赏需求。传统的手工制品如食品、刺绣、柳编、苇编、绘画等具有商品开发价值。传统村落文化是村民的智慧性创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需要我们认真去品读。它是民族的基因和根脉,是民族内部连接的纽带,也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动力。传统村落文化有许多好的习俗和风尚,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发扬光大,如重视亲情、友情,有良好的互帮互助的风气,亲戚朋友之间关系密切,走动频繁,这些风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非常需要的。传统村落文化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统一,有着朴素的生态伦理。传统村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其治理方法、治理策略值得继承和发扬。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逐渐式微,从而影响了乡村发展的后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发展的目标,传统村落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必须加以有效保护、开发、应用、转化和创新。
真实性是文化转化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真实的才有价值,才值得传承、转化和创新。文化类别不同,转化和创新的方法也不同,对物质文化而言,要挖掘其艺术价值、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如将过去的手工制品转化为艺术品、实用的工具和用具,将民居和民具开发成供观赏的景观,以此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和可看度。对精神文化而言,要汲取传统村落文化的营养,凡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符的思想、观念、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传统的民间文学和艺术并不过时,其中的核心理念、创造手法和手段依然具有开发应用的价值。
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没有文化传承人,文化便无法传承;要创造保护传承的土壤和环境,没有土壤和环境,也就没有群众基础,便没有生命力。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设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传承作用,激发他们传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其素质,培养新的传承人,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培训,以点带面,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发挥专业团体的专业优势。专业团体包括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学校、研究机构等,应该发挥专业团体的主力军作用,利用人才和队伍优势,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创作的作品要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专业团队要培育百姓热爱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情,只有激发群众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才能反哺民间文化。倡导真抓实干,回到民间,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大众。
办节庆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传承优秀村落文化,将村落文化在节庆中进行展演,所谓文化展演是指文化脱离原来的文化空间和语境而在另一环境和语境内的演出。这种展演是民族生活的复制,尽管并不是生活本身,但是它以“超真实”“超现实”的形态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原本碎片化的生活文化经过建构完整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要创造性转化,提升传统民间文艺、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竞技要求。实现创新性发展,在节庆期间将传统的手工业品和工艺品作为商品加以售卖,使得传统村落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实现。目前,由政府举办的各种节日庆典很多,但是内容过于简单,主要以文艺表演为主。未来,要利用节日这一平台,将村落文化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主要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