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是建设健康中国的迫切要求。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医学的人性化,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健康和幸福,尊重一切与医疗相关的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发展健康医学事业,要提倡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增强医务人员对于生命、苦难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公众健康人文素养;大力培养具有博大情怀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全社会尊医重卫意识,共同促进医患和谐。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必将推动医疗事业有序发展,进而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是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的根本,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石,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医学院校需要迫切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健康中国战略相适应的大健康教育格局,构建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的理念,树立与强化多元学科交融的整体观念,打通各学科壁垒,形成大医学大健康的新型医学视野。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医学与人文的交融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学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缓解医患矛盾,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培养医护人员,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置医学史类和人文学科类课程,借助慕课等多种平台选取视频、整合学习书本内容,结合时代主题,实现医学与社会的融通。
加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将对于生命的珍视、敬畏、关爱和感悟,渗透于医学教育中,将生命教育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等引入课程,实现医学专业与人文哲学学科的融合,促进医学生转变思维、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培养出具有医学博大情怀的专业人才。另外,学校还可聘请医学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人文素养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让学生在学校直接学习临床和人文知识,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
提供多元直观活动体验
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讲座文化活动,提供更加直观多元的活动体验,让学生以更加灵活的形式获得知识。
通过开展医学专业相关活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为学生今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例如,以志愿服务、项目调研、社会考察、支医支教等形式,实现活动与专业学科的结合,建立起独有的公益品牌。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也能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弱势人群的需求。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护士节、世界卫生日、世界高血压日、艾滋病日等,可以让医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等,为患者、老人、儿童等群体开展相关医学服务活动,让医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神圣与价值,激发他们助人与博爱的情怀,提升职业认同感,加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
创业教育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的拓展延伸,通过知识与行动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业教育不局限于理工类专业,适合于各个学科,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硬实力”,也重视人文素质“软实力”。
通过探索专业课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新审视与运用已有的医学知识,在第一课堂外重新思考和架构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纳入创业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创业教育,如创业竞赛、讲座、实习、访谈、交换学习等,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创业热情,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硬实力”,提升人文素质“软实力”。
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和谐的医学人文环境需要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良好规范的舆论导向有助于使医学生更坚定地认同所学专业,有助于社会形成崇医尚医、尊重医学、重视健康理论和生活方式的大环境,焕发医学人文精神,保障医疗公平性,公平公正对待患者,共建信任尊重的医学人文环境。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医学人文环境需要多系统联合力量。例如,国家自上而下地进行医疗体系变革,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营造医生从业良好氛围,从根源解决医疗纠纷,确保医学诊疗的正常运行。
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医学人文教育融合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要注重医学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医学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医学院校要同时开设医学专业课、基础课、临床课程,以及相关人文课程。教师的授课要注重对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二要注重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终身制教育和全过程教育。在医学生正式成为医生后,依然要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其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讲座、医学人文技能比拼等方式,继续完善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并结合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提升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处理与患者的关系。此外,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医生,要将职业经历与精神再次传授给医学生,实现人文精神的代际传递。三是建立完善考评体系。在医生的选拔、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将医学人文素质纳入考核体系。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研究”(20FGL039)、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战略发展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研究”(2020RWB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