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民族地区合力走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民族地区过去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今天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依然是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合力。  

  一、坚持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中的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更多是“三农”问题,如同全国一样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民族地区告别贫困,迈向了共同富裕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也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上,乡村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总抓手。实际上,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更要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是同步进行、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的目标、方针、要求、步骤等,都要在实践中逐步落实。民族地区要围绕乡村振兴来走共同富裕这条路,下好这盘棋。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民族地区虽然告别了绝对贫困,但因基础薄弱,脱贫的脆弱性,易返贫性,“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彻底结束,还必须把二者有效衔接。通过推进好乡村振兴来巩固和拓展脱贫的成果,对民族地区一些脱贫的地区和农户、个人,要继续帮扶,政策不变,“扶上马,送一程”。要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来推进乡村振兴,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更加扎实稳步前行。  

  二是要把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步伐同步科学谋划。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步骤是契合的,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步骤十分明确,就是要分“三步走”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第一步,而实现共同富裕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力量较有限,用时可能更长久,因而必须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要求下,科学规划和制定地区内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进度,要把区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同全国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协调、同步推进。

  三是要锚定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着力攻破。民族地区发展的复杂性、不平衡性,决定了其共同富裕的步骤和水平的不一致性、长期性和差异性。应该认真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要求,抓住域内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准堵点和疼点,集中火力突破。从当前来看,主要解决产业定位和持续发展、乡村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后脱贫时代的脱贫地区和人口不返贫且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出找准实施乡村振兴和影响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采取破解举措,切不可以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  

  二、发挥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在共同富裕中的牵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实际上,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富裕,都离不开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族地区要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找准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夯实和打牢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物质基础。  

  一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经济。民族地区要依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果蔬、养殖、药材等林下和林上产业。要生产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产品。二是依据民族文化和人文资源,发展文旅、民宿、康养业。三是民族地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茶叶、药材等加工业。 民族地区,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四是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产业组织,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等多种产业组织,充分利用地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实现其自然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联动和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域内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三、有效利用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中的内外力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一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滞后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力量之外,政策、帮扶等外部力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在脱贫攻坚等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成功经验。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激活激发地区的内生力,用好推进共同富裕外力。也就是说,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通过激活内生力,用好外部资源和力量,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合力。  

  具体讲:一是要激发域内各族人民创新创业发展的内生活力,这是共同富裕的内部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才是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正主体。一定要把内生力激活,发挥内因的主导作用,绝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和过于依赖外部力量的行为。二是要用好党和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会成为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和强力支撑。党和政府政策的权威和效力,广泛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都能够汇聚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磅礴伟力。民族地区既要用好已有的政策,争取新政策,又要因地制宜制定地区性政策。要把所有的政策用足用好,并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落实到共同富裕的行动和实践中。三是发挥区域协作和帮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在各民族奔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仍然要加强区域协作、帮扶帮带、社会支持,继续鼓励发达地区、企业、社会和个人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帮带,要从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物质、市场等方面对民族地区进行支持。只有把这种外部的因素与民族地区内生力量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四、汇聚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战争,需要物质的力量,更需要精神的动力。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中锻造和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在民族地区各民族奔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还需要继续弘扬和赓续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同时也需要加强民族团结,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民族和每个人的事情,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大家的事大家做,要使中华民族爱国、团结的精神和基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赓续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五个认同度就越高,各民族就更加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就越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成为参与者、宣传和践行者,共绘同心圆,共筑中国梦。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民族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铸牢,为各族人民奔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作者
阎占定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195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73
网络传播指数: 46(查看)
文章转载数: 2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2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34,473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