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不断完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各级主管部门此后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纠正学术评价中存在的“五唯”倾向。

  期刊论文虽然只是“五唯”中的一“唯”,但其他“四唯”往往与之高度相关。某种意义上,有了论文之后,帽子、职称、学历、奖项可能随之而来。西方学术界所谓“不发表即死亡”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现象。即使实行代表作、多元评价等制度,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往往无法避免隐性门槛,使评价最终可能仍然落脚在单一的期刊论文标准、单一的以刊评文方式。换而言之,在具体评价实践中,期刊及期刊论文评价的重要性极为突出,在“五唯”中论文是关键。人文社科评价同样如此。

  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的产品,把学术成绩、学术水平与学术论文挂钩本身并无不当,反对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难点在于如何在不“唯”的前提下客观、公正、高效地评价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论文评价是学术评价的重点,单篇论文质量评价则是学术评价的难点。然而,单篇论文评价活动若发生在职称评审、人才申报、奖项评定、学科评估等具体评价事项发生时,则属于事中评价,功利性强,评价成本高且客观性难以保证。

  期刊是论文的集合,论文与期刊是个体与集合的关系。对期刊的评价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论文的事先评价。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是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事先评价与事中评价的关系。因为单篇论文评价存在成本高、主观性强以及事中评价的滞后性等缺陷,实际评价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宏观的、事先的、整体的期刊评价代替微观的、事中的、个体的单篇论文的评价现象。因此,在单篇论文评价没有权威、可操作性的方案之前,一定程度上的“以刊评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既是替代方案,也是评价工作的“次优方案”。完善期刊评价对于“破五唯”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较于自然科学期刊,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既有学科特殊性造成的难点,也有长期以来的评价实践形成的盲点。在评价体系与规则发生方向性改变的当下,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不能回避难点和盲点。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完善。

  首先,有必要重新制定针对国外期刊的评价体系与评价规范。人文社科不能简单仿照自然科学直接认同国外评价结果。但是,国内对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工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局限于国内期刊,而对国外期刊则采取简单接受和认同SSCI、A&HCI期刊目录的方式。这相当于把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简化为只有国内期刊评价,大大压缩了人文社科期刊评价的对象领域。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学术也是全球化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承担着“走出去”和“争夺话语权”的重任,不可能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在人文社科评价实践中回避不了国外期刊评价的问题。

  SSCI、A&HCI不但收录的期刊数量远超国内人文社科期刊目录,且由于采用未必符合人文社科特点的单一影响因子指标,所收录刊物良莠不齐。此外,国内外学科分类体系、关注重点对象也不完全相同。将SSCI、A&HCI直接应用于国内极易造成偏差,依据国内的现实需求重新制定针对国外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体系与评价规范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有必要制定国内期刊与国外期刊对等评价的方法。所谓国内、国外期刊对等评价方法,即国内、国外期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均衡对应的评价方式。在制定国外期刊评价标准和结果(如国外核心期刊目录)之后,还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国外期刊评价,使国内、国外期刊有相对均衡的、可转换的对等评价规则。这是因为在具体评价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国外期刊与国内期刊如何对应的问题。这既是期刊评价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又是与国外期刊评价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问题。鉴于国内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期刊的办刊模式,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国内期刊很少有口碑特别差的,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体上是有一定质量保障的。国外期刊则复杂得多,SSCI、A&HCI既收录各学科的世界顶级期刊,也有为数不少的口碑不佳的期刊,甚至所谓掠夺性(欺诈性)期刊。发不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反而发了多篇国外核心期刊论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在人文社科“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基层科研机构的政策总体上是对发表国外期刊论文有所倾斜。因此,如何均衡评价国内、国外人文社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如何均衡评价国内、国外人文社科期刊,是现实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再次,有必要适当扶持国内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相对于国内自然科学外文期刊,人文社科外文期刊数量太少。在“走出去”和“争夺话语权”的要求下,基层科研机构对创办外文期刊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创办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难度更大。第一,政治责任重大。第二,自然科学的作者群体较易凝聚,人文社科则不然,很可能出现有了刊却没有稳定作者群的现象,办成了只有中国作者的刊物。第三,自然科学刊物需要讲科学故事,人文社科刊物则不但要讲科学故事,还要讲能吸引国外读者的故事,才能扩大影响、提高引用率。

  鉴于创办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的难度,除依靠办刊单位的自觉外,还应在宏观层面予以一定的支持。可参考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做法,由某个具体机构支持人文社科外文新刊的创办。同时,在评价制度方面可以对国内创办的外文新刊有所倾斜。

  最后,有必要适当区别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期刊评价方法。人文社科虽然常常统称在一起,事实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很大,一定意义上未必比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差别小。人文科学重解释、体验、感悟,社会科学则重现象验证、规律发现、实践优化。反映在期刊评价方面,人文科学的期刊引用指标一般会明显低于社会科学,但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史类学科有广泛的受众与爱好者,在普及性和传播价值方面又可能优于社会科学。

  制定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方法时,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应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以区别。比如,相较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期刊评价应当适当弱化引用指标,强化普及和传播等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指标。在具体评价实践中,基层科研机构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有所区别,但各机构的做法不成体系、不够规范,效果也未必理想。学界和业界应共同努力制定对应的具有区别性的评价方法,并上升为评价理论,以利于指导具体评价实践。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
黄水清
所属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
文章转载数: -
参与转载媒体数: -
搜索引擎收录数: -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