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基层基础是社会治理的前沿和重点,基层社会治理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夯实基层基础,应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稳定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内部安全环境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新安全格局,是统筹内外的安全格局。在新安全格局中,社会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其中,社会安全与军事安全、文化安全并列,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条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置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明确了以各种社会矛盾为显著特征的社会安全问题,是影响公共安全、社会安定,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晰了社会安全问题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社会安全稳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其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时代“枫桥经验”继承弘扬了“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并创新丰富了“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已经从过去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拓展到了预防化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安全风险,成为新时代预防化解社会风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实现从注重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将隐患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依法治理,自觉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本思维和方式,在法治轨道上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治理社会;坚持源头治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健全信息获取、利益协调、利益凝聚、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在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基层基础,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牢固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新时代“枫桥经验”对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启示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核心要义包括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源头治理、四治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新时代“枫桥经验”不仅提升了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也为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提供思路上的启发。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反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重要体现。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基层是关键,群众是基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初心所在、力量所系。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充分发挥专门机关主导作用和职能优势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以专门机关为骨干,以政权优势为依托,以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工作格局,打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人民战争。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治理理念强调系统治理,从源头抓起,“截”“堵”“控”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愈发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新形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完善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是坚持“四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是一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体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主要路径,对于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激发群众智慧,调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力量,做到国家安全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国家安全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安全法为基本法律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发挥智治的智慧保障作用,运用整体智治的方式,建设跨场景的数字应用平台,搭建专项应用场景,突破技术壁垒限制,优化国家安全工作模式,提升防范各项风险能力,让国家安全系统高效、有序运转。

  五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无论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还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配合。要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作者
陈京春,杨历霖
所属领域
外交与国际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223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90
网络传播指数: 32(查看)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20,395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