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姜卫韬:重视随迁老人的情感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并扎根城市。一些原本留在家乡的老年人为了更好地养老和照顾第三代,选择投奔子女,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随迁老人。2019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余雪琴指出:“随迁老人本该在熟悉的故土安享晚年,却为了孩子漂泊异乡,被迫割断原有的人际关系纽带,不得不在异地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孤独寂寞感如影随形。”重视随迁老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情感保障,让随迁老年人在异地感受到家庭团聚的幸福感、隔代抚育的成就感、居家养老的获得感,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迁老人的情感保障问题,有几个突出特征:与家人相处不和谐。当与子女产生矛盾时,随迁老人感觉寄人篱下,选择隐忍或回避冲突而不敢与子女争论。由于缺乏与子女的顺畅沟通,两代人容易产生心理隔阖。随迁老人由于在随迁地没有其他亲人朋友,城市复杂的交通也让他们无法自行返回老家,与子女吵架、生气委屈时,只能偷偷抹眼泪。社会融入不顺畅。随迁老人和当地老人在社会地位、医保报销、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使他们产生了不公平感,无形中加剧了孤寂与失落感。尤其是在异地,随迁老人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对疾病的焦虑和死亡的恐惧更强烈。精神孤寂难疏解。随迁老人移居到城市后,家庭角色发生变化,不再是家庭决策者和权威者,而是家庭照料者和后勤保障者,往往成为被忽视的人。随迁老人中有些夫妻被迫两地分居,与子女团聚的快乐并不能代替夫妻相伴的慰藉,内心的寂寞孤独感难以疏解。育幼矛盾难释怀。隔代照料是漫长、复杂和艰辛的任务, 随迁老人普遍年纪偏大、记忆力差、容易忘事,加上教育理念落后于时代,在隔代照料时难免产生焦虑感和无力感。

  提升随迁老人的情感保障水平,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亲人理解支持的幸福、融入城市社区的快乐、社会保障福利的平等,需要个体、家庭、社区、政府共同努力。

  个体要积极调整转变心态,提高自身的社会融入感。随迁老人要扩大人际交往圈子,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活动,排解迁移他乡的寂寞和孤独。要充分认识到迁移后自身家庭地位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在生活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应当及时与儿女沟通和交流,承担家庭抚育者和照料者的责任。要积极学习健康饮食和育儿观念等新知识,减少代际摩擦。还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丰富自身生活,增强城市生活归属感。

  子女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提升老人的心理安全感。子女应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鼓励老人调整心态,走出家门,在社区中寻找志趣相投的老年伙伴。要帮助老人更快适应新环境和掌握新生活技巧,鼓励老人建立新的社交关系,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子女还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老人,积极配合老人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及时化解观念上的冲突,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面对责任重、风险高的“隔代育幼”问题,子女应当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关心和理解随迁老人育幼的艰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社区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增强老人的社区归属感。社区要开展随迁老人的摸底排查,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让随迁老人感受到社区关怀,帮助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可以成立“随迁老人交流协会”,帮助随迁老人缓解孤独情绪;开展“社区生活指南”学习,帮助老年人适应城市生活环境。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随迁老人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促进家庭沟通、提高社会交际能力等,为其创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老人的获得感。允许和鼓励老年人随子女迁移落户,配套提供社会保障的转接服务,自觉承担随迁老人的社会保障异地接续的义务;提升随迁老人群体的福利水平,实现异地养老的“同城待遇”,在城市交通出行、旅游景点门票、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优待福利;加快基本医疗保险的跨区互联互通,简化医疗保险的异地报销手续,让随迁老人不再为看病、治病发愁,提升城市生活获得感;加大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力度,开展专业化的儿童托管服务,减轻老年人隔代育幼的压力和焦虑。

作者
姜卫韬
所属领域
社会建设,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
文章转载数: -
参与转载媒体数: -
搜索引擎收录数: -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