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GDP持续增长是中国大国崛起的经济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层面,值得分析比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宏观经济层面有两个重要的变化。

  第一,2020年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政策、社会组织及宏观层面的有效应对,成为世界大国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唯一取得正增长的国家,其他大国的经济基本都有非常大的衰退。2020年,英国GDP萎缩9.9%,法国GDP萎缩8.3%,其他一些大国,包括美国在内,也都有非常明显的经济衰退。当一个国家遇到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巨大的冲击时,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出的组织力量,让世人瞩目。

  2020年,其他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组织力方面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他们主要依赖宏观政策应对,包括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以美国为例,2020年3—4月,美国股市发生了四次熔断,造成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恐慌。2020年末,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提到25.35%,而美国经济正常年份的M2增速只有5%左右。202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也创纪录达到3.13万亿美元。当时市场中很多人认为,美国可能会出现像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甚至引发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处于长期的大衰退。虽然依靠强财政和货币刺激,2020年美国的股市得到企稳,2021年也表现不错,但是2020年美国的经济衰退还是比较明显。进入2021年后,美国开始面临明显的通胀压力,2021年12月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达到7%。如此高的通胀压力也将会迫使美联储提前加息,并引发市场担心。

  第二,美国宏观政策应对力度很大,但行政政策应对力量很弱,而且其在疫情发生早期对形势有误判。从2021年5月开始,资本市场对美国通胀预期上升。到2021年年底,美国的通胀预期进一步上升,2022年股市没有出现“一月效应”。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力度加大、加息的时间提前。以美元为主的流动性拐点,正在给市场带来新的压力,尤其是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压力可能更大。比如土耳其,由于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本国货币相对外币有大幅度的贬值,引发了相当大的资本外流情况。在经济没有恢复,汇率压力比较大的前提下,美国预期加息对市场造成的压力会给像土耳其这样的国家带来一系列新的压力。如果“保汇率”,就应跟随美联储加息,但这样做将会对本国经济增长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如果要稳国内经济,可能需要降息,汇率压力就相当大,也会加大资本外流的压力。这是2022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新困境。在这个两难困境中,加息、减息都会有非常大的风险。

  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自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向降息方向做政策调整,市场期待相关部委,包括财政部、发改委等都有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出台。

  当下市场上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疑问,就是在美元流动性拐点到来之后,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中国稳增长措施到底会不会面临美元流动性拐点带来的新的压力?我个人认为这个压力是不大的,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2020年中国是唯一取得GDP正增长的大国,为宏观调控和未来经济增长赢得了新机遇期和政策空间。2020年5月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明显的升值。2020年和2021年全世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比较大,供应链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但中国是一个特例。中国经济增长不错,出口也相当不错。2020年5月以来,不光是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是持续升值的,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我国的汇率有了新的政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在美元流动性拐点到来之后,仍然有比较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对空间。我们的政策处在一个相当好的位置,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第二,大国崛起靠国力的持续提升,经济层面则体现在一个国家GDP的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实现中国大国崛起的经济路径。市场也预期,在2030年前后,中国的GDP规模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增长政策,有利于支持中国经济更好地持续增长。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相当亮丽的答卷,这是令人鼓舞的。

作者
黄海洲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外交与国际关系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213
参评专家: 2
专家平均分: 66
网络传播指数: 160(查看)
文章转载数: 2
参与转载媒体数: 2
搜索引擎收录数: 4
重点刊登次数: 1
重点刊登时长: 50小时29分钟
阅读数: 24,922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