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脱贫攻坚实践蕴含的哲学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并在脱贫攻坚战中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蕴含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观点等丰富的思想,结合中国脱贫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新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新时代呼唤新理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处处体现哲学智慧之光。

  脱贫攻坚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兴国兴民;脱离实事求是,则会误国误民。

  坚持实事求是,弄清贫困现状,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目前,我国已经解决全国总体性贫困问题,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累计超过70%。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长期性、复杂性,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建设农村事业的结束,脱贫之后仍有部分农户抗风险能力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时刻面临着返贫的风险。面对此类贫困群众,党员干部得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做好调研。先识贫,后定政策,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搞清楚,做好防止返贫的精准脱贫。

  坚持实事求是,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脱贫政策。我国在八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内让近8亿人摆脱贫困,这些胜利背后是无数艰辛的付出,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所以,脱贫攻坚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打赢脱贫攻坚战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我们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实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政策。

  坚持实事求是,为了人民利益不断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脱贫攻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之前不少地方出现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情况,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实调查研究。但是也有一些好的范例,比如“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就“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独特发展之路”。还有四川昭觉县火普村、江西井冈山神山村摆脱贫困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取得胜利的生动体现。

  脱贫攻坚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比如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以及内因决定外因等均在脱贫实践中得到体现。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脱贫攻坚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在此过程中必须积极运用辩证思维能力。

  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善于发掘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联系具有条件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面对贫困山区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积极制造条件、创造机会的辩证思维,在政府创造益贫市场机制的有利条件下变贫困“包袱”为发展的潜力,真正做到“交易藩篱被打破,交易环节被不断熨平,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为激活贫困地区潜在的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们要善于发掘脱贫攻坚中涌现的新生事物,比如广西钦州的“巧妇九妹”利用短视频带货意外走红,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不少贫困地区的干部也采取了电商扶贫的方式,比如新疆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四川甘孜州文旅局长刘洪等等,他们借助了电商经济的新生力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开拓出致富路,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心拥护,加速了摆脱贫困的进程。

  坚持内因决定外因,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对口帮扶,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人民发自内心要脱贫。“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不可能脱贫的。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有了志气和想法,还得提高文化水平,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有效途径。如果不从思想观念上调整,再多帮扶也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贫困地区要得到发展,根本上要依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即便边、老、少、穷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但只要人民有志气、有信心,齐心协力、战天斗地、扎实苦干,就一定能甩掉贫苦户的帽子。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新的矛盾会随着旧的矛盾解决而产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还得谨防返贫风险。矛盾具有特殊性,各个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对待矛盾需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贫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脱贫方式。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放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己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的扎实发展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精准扶贫”就是要瞄准靶心拔穷根、断穷志,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建档立卡,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才能稳住脱贫攻坚的战果。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协调好脱贫攻坚中各类矛盾。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复杂又艰巨的战争,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抓主要矛盾,先识贫后定策略。在各项扶贫中最为关键的是产业扶贫,唯有当地建立一批持续、稳定的产业才能真正的、永久地脱贫。抓住主要矛盾后,还得兼顾次要矛盾。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且要统筹全局、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抓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将唯物辩证法灵活运用于脱贫攻坚中,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方能加快脱贫攻坚的进程。

  脱贫攻坚彰显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性的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脱贫攻坚获得显著性成就,得益于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我国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于扶贫干部紧紧地依靠人民,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真脱贫是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脱贫。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获得成功就在于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贫困生活。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摸索,“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交通扶贫”等等都是这些年来探索的有效路径。能不能实施得好,关键还是看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中国人民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因为有人民齐心协力、战天斗地的精神,2020年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蓝图变成了现实,这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依靠一方的力量,而需凝聚“全民扶贫”合力。“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是中国减贫的三支新生队伍,‘万企帮万村’、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行动凝聚全社会扶贫合力”,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才能释放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唯有调动群众、基层干部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创造合力,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就一定能完成。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群众对于脱贫“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才是我们检验真脱贫、脱真贫的关键。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脱贫有盼头”,“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青海互助土家族自治县的班彦村自发栽下“感恩林”,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建造“感恩亭”和“思源亭”等等。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脱贫攻坚的战绩是举世瞩目的,人民的评价是最真诚的肯定。

  结语

  中国的脱贫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仍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作者
邱蝶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185
参评专家: 1
专家平均分: 72
网络传播指数: 26(查看)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0,623
点赞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