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这既是党百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宝贵经验,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
中国共产党富有使命型政党的特质,其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是不断追求人民至上理念的伟大历程。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等重要判断。在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深度审视准确领会“人民至上”话语所包含的一系列重要判断,有助于进一步回答“依靠谁、为了谁、谁来评判”的时代之问。
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治党治国的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等诸多概念皆有提及与论述,从不同角度深入论证人民、人民群众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充分论证了人民鲜明的革命立场,有力批判了漠视、否定人民主体作用的观点。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人民群众之所以始终如一地认同、支持中国共产党,根本原因在于党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思想,明确指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党和亿万群众共同的事业。从发展乡镇企业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再到国企改革,都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只有时刻重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始终得到群众支持。例如,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等社会基层治理经验被全国各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从乡村走向城镇社区,进一步延伸到互联网虚拟空间。70年代末,起源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包干到户被作为农村改革经验逐渐推向全国,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以人为本”概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判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指出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他先后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等重要论述。他告诫全党须时刻铭记“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要胸怀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这一切说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基本前提。
造福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深刻表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至上”作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只有五十几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清晰地在自己的旗帜上写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形成了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特征、新要求的人民话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人民的中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宗旨与价值立场的生动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宏伟目标。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击后,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告诫全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把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是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交通调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勇于直面矛盾、敢于牺牲,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的问题上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谱写了中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时代篇章,更生动地诠释了人民至上话语的时代内涵。
人民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最公正的评判者。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面对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之问给出这样的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进入北京城的前夜,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变化称作“进京赶考”。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主张争取时间、迈开步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不要陷入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并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一个融生产力、综合国力与人民利益于一体的综合性标准,发展生产力与提高综合国力最终要落脚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一切政策方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实践探索,“三个有利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论准则的标志性话语。
面对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判断工作成败得失的准绳,提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标准应为“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在2015年首次提出了“获得感”概念,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判断标准之一。他提出推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与民生攸关的重要论述,要求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围绕“共享”这个关键词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等基本判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量化指标为依据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与现实获得感,才能满足人民不断产生的新的需要,从温饱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不断地向人的全面发展靠近。
人民至上话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理性审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赓续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优势,紧紧围绕“人民至上”核心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关于“依靠谁、为了谁、谁来评判”的话语表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升华。认真学习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建构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牢固掌握话语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