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教科书是较为系统和被学界认同的合法化知识的承载者。对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表明,当代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介绍虽存在差别,但也颇多共同之处。批判理论多集中于异化和意识形态批判,而边缘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冲突论则结合资本主义的结构变迁,对马克思的不平等、阶级、冲突思想进行韦伯式改造。教科书总体呈现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借鉴、理论修正与综括概述的特征,秉持一种尊敬与挑战并存的态度。教科书趋于一致地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社会学的理论源头之一,却又将其归为社会学之外的思想传统,视其为社会学的同路人和批判者。但也有趋势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社会学想象力的主要来源,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
关 键 词:西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知识社会学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163)。
作者简介:赵万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研究;阎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重新发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呼吁,将马克思的著作重新纳入“重要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肯定马克思主义对现实具有“持续的解释力”,对理解现实和改变现实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①不过,也有学者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虽有所恢复,但影响仍然有限。其中,马克思主义在所偏重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以多多少少谨慎的方式,或许还充满了矛盾,而与一种活跃的、并在大学里获得了权力的社会学流派默默地发生联系”②。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知识中的影响究竟怎样,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心理”?本文拟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出版的社会学教科书,探索现今西方社会学知识中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呈现形式,从版本繁多、征引浩博的知识类目中寻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身影,进而讨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学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定位、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作为现代知识的重要载体,教科书被认为承载着合法、正统、稳定的知识,但其内容并非绝对客观中立,而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阿普尔(Michael W.Apple)等人认为,学校教育本身即为权力争夺的场域,教科书中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呈现更是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因为从知识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与权力的关系就自始至终存在着。③谁决定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又是有价值的?教科书本身就是聚集一系列问题的焦点。而习题、考试、升学等手段使学生以记忆等方式内化教科书中的知识,从而实现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所说的“教学通过性能的合法化”④。教科书作为文本,具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研究应该把文本置于特定的境况当中。⑤因此,研究教科书中的内容编排和呈现形式,有助于发现知识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历史进程。
近年来,以教科书为对象的内容研究逐渐增加。阿普尔等美国学者基于批判和冲突视角,分析了不同国家教科书知识中的权力渗透,以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国内的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则偏重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察,如余秀兰等人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发现其中的城市偏向,进而揭示了暗含的城乡文化不平等。⑥在社会学领域,1992年朱敏在国内16所高校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外97本社会学教材进行了学术质量分析,从内容、结构、立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⑦虽然并未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但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作者的著述特点和质量高低,使读者对作者的理论偏好有了大致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鉴于欧美拥有庞大的教科书市场,社会学课本的种类及版本众多,本文选取了2018年5月到6月亚马逊网站社会学课本类目下的书目,综合参考网站一个月内的销量、简介、评价等信息;同时参考45所欧美高校的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等课程教学大纲中提供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目,最终从98本教材中确定以社会学导论类教科书11本、社会学理论类教科书4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文本进行量化处理。
其中,导论类包括:(1)Dalton Conley,You May Ask Yourself:An Introduction to Thinking like a Sociologist(5th Edition),London:W.W.Norton & Company,2017;(2)Ferris,Kerry and Jill Stein,The Real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London:W.W.Norton & Company,2016;(3)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6;(4)James M.Henslin,Sociology:A Down-to-Earth Approach(13th Edition),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7;(5)William Kornblum,Soci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9th edition),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2011;(6)James Fulcher and John Scott,Soci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7)Jon Witt,SOC 2016(4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Education,2018;(8)Richard T.Schaefer,Sociology Matters,New York:McGraw-Hill Education,2013;(9)John J.Macionis,Sociology(16th Edition),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6;(10)Jeff Manza,et.al.,Sociology Project:Introducing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3;(11)Anthony Giddens,et.al.,Essentials of Sociology(5th Edition),London:W.W.Norton & Company,2014。社会学理论类教科书包括:(1)George Ritzer,Sociological Theory(9th Edi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4;(2)Steven Seidman,Contested Knowledge,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12;(3)Lisa McIntyre,The Practical Skeptic:Core Concepts in Sociology(6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Education,2011;(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由于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版次更新较频繁,因此在考察文本的同时,也力求关注到同一部书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容差异。欧美社会学教科书尽管保持着较高的修订频率,但仍以学术界达成基本共识的知识为主,位于前沿的研究进展则较少在书中体现。为此,本文同时参考了欧美部分高校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理论等课程大纲的部分阅读书目。
二、社会学教科书中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对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包括章节目录分析和知识内容分析两部分。以“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对教科书目录进行搜索,发现其中介绍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章节。通过分析相关章节在各教科书中所处位置、所设标题及篇幅的体量,可初步获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知识中的总体轮廓和直观印象(见下页表1)。
欧美社会学导论类教材的知识分类及编排模式大同小异,即直接按照社会学自身所涉及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对象确定各章主题,每章均按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同类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论述,其特点是内容浅显、重点突出、形式简洁,有助于初学者对社会学形成初步认识。本文即采用此类欧美教科书的知识分类模式,列举其中18个类别,基本囊括了大多数导论类教科书的内容。通过浏览全文和相关关键词检索,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和筛选,将每一类知识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课本数量及主要内容总结列表,发现其中专门介绍、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往往将马克思的理论单独列为一节,或在某一章节中频繁提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见79页表2)。
内容分析表明,所选社会学教科书全部在社会学理论、宗教、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等章节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学观点;部分教科书在这些章节将马克思的理论单独列节,以表明该部分知识的重要程度;性别、社会组织/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模块,也频次较多地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化、种族、教育、家庭、健康、城市社区、环境、越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则出现很少。可以看出,集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章节,对问题的讨论多基于更加宏观、深层的理论分析视角;而在具体、表征和偏重实证研究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实证主义理论或其中层理论。这种特征符合马克思个人的研究旨趣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风格,也与欧美社会学以实证研究为主流的学科意识相一致。
阿普尔等人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教科书的规章制度和审批流程,发现无论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本身有多么中立,它们终究是各方权威认定通过的产物。这些“正式知识”都传达了教学专家的思想,并且不同的思想倾向存在竞争和矛盾。阿普尔的出发点是教科书与知识的意识形态批判,而本研究从不同理论流派的作者或编辑的众多著作里能够发现,即使是综合性的导论类教科书,也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作者个人的理论偏好。
例如,在《社会学:探索日常生活的构筑》一书中,著者戴维·纽曼表达了其建构主义偏好。他在序言中表示:“我在本书副标题中采用了‘构筑’这一意象,意在揭示本书的核心之一:社会是人类建构的,社会不是‘外在于’某个地方。”⑧该著作按建构论的逻辑构架,对各类社会现象都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社会建构意识的层面进行串联。在介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社会冲突论时,作者同样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冲突论做了自己的理解:“卡尔·马克思,也许是最著名的与冲突观点有关的学者,他主要关注经济安排……冲突理论家认为拥有更多权力、威望、地位、财富以及接触高层决策者的人,可以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转变为整个文化的看法……强大的社会机构,以及控制它们的人,在为其他人塑造和维持对现实的感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⑨
表1 教科书目录中含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章节
书名 | 主要责任者 | 目录中出现次数 | 章节标题名称 | |
Essentials of Sociology:A Down-to-Earth Approach | Henslin | 6 | “Karl Marx and Class Conflict”;“Karl Marx and Conflict Theory”;“Marx:Capitalism Broke Tradition”;“Karl Marx:The Means of Production”;“The Conflict Perspective:Marx's Argument”;“Sociological Models of Social Class-Updating Marx” | |
Sociology | Macionis | 7 | “Karl Marx:Society and Conflict”;“Summarize the Contributions of Lenski,Marx,Weber,and Durkheim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hange”;“Plato and Marx on Ideology”;“Karl Marx:Class Conflict”;“Why No Marxist Revolution?”;“The Marxist Model:The System Is Biased”;“Karl Marx:Capitalism” | |
SOC 2016 | Witt | 1 | “Marx and Material Resources” | |
You May Ask Yourself:An Introduction to Thinking like a Sociologist | Conley | 0 | ||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Giddens | 0 | ||
The Real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Ferris | 0 | ||
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 | Newman | 2 | “The Marxian Class Model”;“Neo-Marxist Models of Stratification” | |
Sociology | Fulcher | 1 | “Karl Marx:Social Conflict” | |
Soci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 | Korn-blum | 4 | “The Founders of Sociology-Karl Marx”;“Conflict Theory:Marxian Theory”;“Marxian Conflict Theory”;“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 |
Sociology Matters | Schaefer | 3 |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Karl Marx”;“Karl Marx's View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Malthus's Thesis and Marx's Response” | |
The Sociology Project Introduction | Manza | 0 | ||
Sociological Theory | Ritzer | 17 | “The Roots and Nature of the Theories of Karl Marx”;“Turn-of-the-Century Developments in European Marxism”;“CHAPTER 2:Karl Marx”;“Marx's Economics:A Case Study”;“Developments in Marxian Theory”;“The Rise and Fall(?)of Marxian Sociology”;“Varieties of Neo-Marxian Theory”;“Hegelian Marxism”;“Historically Oriented Marxism”;“Neo-Marxian Economic Sociology”;“Neo-Marxian Spatial Analysis”;“Post-Marxist Theory”;“Analytical Marxism”;“Postmodern Marxian Theory”;“After Marxism”;“Criticisms of Post-Marxism”;“Structural Marxism” | |
Contested Knowledge:Social Theory Today | Seidman | 1 |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of Karl Marx” | |
The Practical Skeptic Core Concepts in Sociology | McIntyre | 2 | “Responding to Chaos: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The Origins of Modern Sociology in Germany”;“Ferdin and Tonnies,Max Weber,and Karl Marx:Karl Marx” | |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 乔纳森·特纳 | 9 | “延续的传统(三):新马克思理论”(“有关马克思核心论点的简要回顾”“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分析”);“马克思与冲突理论”;“早期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思理论中的结构成分”;“马克思思想中的批判传统”;“齐美尔对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方案的含蓄批评” |
序号 | 教学知识 | 有相关内容的课本数量/课本总数 | 详细内容 | |
1 | 社会学理论 | 11/15 | 冲突论,阶级冲突,批判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 | |
2 | 社会学研究方法 | 3/15 | 对工人的调查,价值无涉,科学的理论,社会学与政治 | |
3 | 社会化/个体与社会 | 1/15 | 异化 | |
4 | 性别/社会性别 | 7/15 |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卖淫现象,批判视角,性别分层,虚假意识,冲突论 | |
5 | 种族/族群 | 3/15 | 马克思主义,冲突论,剥削,意识 | |
6 | 宗教/信仰 | 11/15 | 宗教与社会不平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冲突论,意识形态,阶级,社会控制,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变迁,虚假意识,镇压,异化 | |
7 | 教育 | 1/15 | 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 |
8 | 家庭 | 4/15 | 家庭劳动分工,社会不平等,冲突论 | |
9 | 健康/医药 | 3/15 | 产业工人的健康,资本主义与医疗,美国的医疗体制 | |
10 | 城市与社区 | 3/15 | 城市社会问题/都市贫困,异化,都市政治经济学 | |
11 | 社会结构/组织,政治/制度/权力 | 9/15 | 共产主义及批评,所有权与控制,工人阶级与统治阶级,权力精英,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理性化,异化,技术,政治经济 | |
12 | 全球化 | 8/15 | 依赖理论,西方中心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阶级与殖民和被殖民国家,全球分层,种族 | |
13 | 社会分层/社会阶级/地位,社会不平等 | 11/15 | 生产方式与阶级,分层制度,阶级,批判,后现代理论,虚假意识,冲突论,革命预言,对马克思的补充,意识形态,异化,结果平等,美国的阶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流动,不平等的合法化 | |
14 | 经济,工作 | 10/15 | 异化,资本主义,工业劳动,技术,利润,资本主义批判/共产主义 | |
15 | 环境/人口 | 5/15 | 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技术与自然,人口,老龄化 | |
16 | 文化/媒体 | 9/15 | 统治—意识形态,葛兰西,文化生产,冲突论,唯物主义,不平等,经济基础,女性主义,反思理论 | |
17 | 社会变迁 | 11/15 | 经济剥夺和相对剥夺,革命及其批评,社会运动,冲突论,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生产关系,现代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技术,资源流动理论 | |
18 | 越轨,犯罪 | 4/15 | 冲突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
纽曼认为,权力从政治、经济、媒体、道德这些方面影响着社会建构,并以此形塑人们的认知,这也是社会的隐性力量所在。尽管社会的力量如此巨大,作者仍重视个体的作用。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说明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不可见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建构,而这正是改变世界,最终获得解放的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⑩
英国社会学家富尔彻(James Fulcher)与斯科特(John Scott)合著的教科书《社会学》,在亚马逊网站排名低于其他同类教材,但在英国众多高校被指定为教科书,且广受好评,至2015年已修订至第四版。这部教材体现了十分鲜明的理论取向,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的介绍最为具体和全面,不仅详细介绍了批判理论的源流,还将马克思的理论单独设为一节,篇幅长达6页。此外,书中其他章节也不同程度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解读。在选取的众多教科书中,这是唯一一部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被低估的课本。在“卡尔·马克思:社会冲突”一节的末尾,作者写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内容限制了其在学术社会学中的影响。虽然有人试图厘清他的思想,特别是德国,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仍是被忽视的思想传统。”(11)
社会学理论类教科书的理论偏好更加突出,因为很多作者本身就是不同社会理论流派的中坚力量。这类教科书不仅在理论流派、人物等的选择上体现出个人旨趣,而且对特定理论的理解和评述也不可避免带有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例如,在社会冲突论者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与迈克尔·马可夫斯基(Michael Makovsky)编写的经典教材《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中,关注到马克思对于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并评价马克思“开启了对经济制度和经济冲突的分析并将其置于社会运作理论的核心地位”(12)。而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以科学主义取向和自然主义立场闻名,其理论教材对系统论、生态学、理性选择理论,以及基于行为主义的交换论等理论着墨甚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篇幅则相对较少,并且以大量的假设、命题穿插其中。
尽管著者的理论偏好影响了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程度和关注焦点,但大多数教科书还是承认并谈到社会学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汲取的思想营养,及其形成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其中,批判理论多集中于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而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做了边缘化处理;社会冲突论则结合资本主义的结构变迁,对马克思的不平等、阶级、冲突思想进行了韦伯式改造。
三、西方社会学知识的马克思主义构成
(一)根植于批判理论的概念工具
首先,在众多教科书中,“异化”概念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在马克思个人生平部分作为代表性概念介绍,在其他章节,如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化、城市、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内容中也均有涉及。异化本是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时期用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采用的理论,后来在法兰克福等学派的影响下,社会学学科在各类问题中广泛借鉴。可以说,异化问题覆盖了书中大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也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经典问题。
其次,普遍在“文化”等章节重点介绍“意识形态”。教科书多数采纳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将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控制手段,对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等人的理论亦有简要介绍。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介绍,一般放在阶级、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等类目下,主介“阶级意识”或“虚假意识”。这一定义系由恩格斯提出,后被卢卡奇(Lukacs Gyorgy)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集中讨论,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不过,“批判”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标签,在多数欧美社会学教科书中并无独立章节,一般仅以概念介绍的形式分散出现在各个章节。(13)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合理性,而且致力于通过社会主义运动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状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实践取向在现代社会学中影响深远,一直是社会学家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欧美教科书往往对此着墨不多,也很少有意识地将“批判”作为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实践。
(二)与社会冲突论的复杂渊源
社会冲突论的形成,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对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不平等、阶级和社会冲突思想的系统引入和思想嫁接。社会学教科书在评述马克思与社会冲突论的渊源关系时说法并不统一,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认为尽管马克思的社会学家身份存在疑问,但他的思想对社会冲突论影响很大,如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汉斯林(James M.Henslin)、谢弗(Richard T.Schaefer)等人。汉斯林在其编著的教材中指出:“虽然马克思并不认为自己是社会学家,但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社会学家,尤其是冲突理论家。”(14)第二,直接将马克思认定为冲突论的创始人,如麦休尼斯(John J.Macionis)在课本中这样介绍马克思:“我们对社会的第一个经典看法来自卡尔·马克思,他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早期巨人,其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冲突的概念,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争夺……对于马克思来说,最重要的社会冲突类型是由社会生产物质产品的方式引起的阶级冲突。”(15)第三,认为马克思是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戴维·纽曼。“卡尔·马克思,也许是最著名的冲突论学者,他主要关注经济制度上的安排。他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围绕人们赖以生存的商品生产而构成的。”(16)
尽管社会冲突论在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科塞、柯林斯等人的理论中有不同的发展,但出发点都是用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揭示社会不平等,校正结构功能主义过度关注均衡和秩序的保守立场。在社会学中,冲突论被认为能够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分析、解释几乎所有关于分层和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冲突论也因此同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一起列为社会学三大范式。所以,尽管一些教材中并未指明某些理论属于马克思,但无一例外地将冲突论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三)全球化催生的社会理论前沿
比较同一教科书的新旧版本,也能够探寻作者、学界的最新关注领域。由于教科书对知识选择总是持审慎、稳定的原则,因此修订教材时所更新的内容即代表了学界较为认同的新趋势。这些新领域和新趋势均表明,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正在持续增加。
近十年的前沿问题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议题主要分布于以下四个类别:(1)城市与社区研究。自美国社会学成立之初就成为基本问题。20世纪中后期,一批研究城市问题的学者如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等人,开始引入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空间视角。近年来,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等人更将人文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试图在新的社会情境下重新发现马克思并试图发掘其思想。这甚至成为某些理论发展的新趋向,如空间生产、资本扩张与空间压缩等理论,就受到哈佛(17)、麻省理工等高校的关注。(2)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女性主义从一开始便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成分。女权运动,男女平权的口号,同工同酬等抗争手段均与冲突论、实践观点、资本论、人类解放的命题不谋而合。(3)生态学问题。很多教材认为,考察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政治经济因素,是环境社会学的中心领域。而当前的研究又多采用新马克思主义和韦伯视角来理解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关注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利用环境的组织形式,以及研究政治体制和政策支持的过程。(18)(4)资本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使社会学扩大了研究视野,将社会行为研究纳入全球范围。而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便已在《共产党宣言》中认识到了资本全球扩张的力量。(19)如今马克思主义正在更多地影响着社会学关于劳动、工作问题领域所做的研究,从种族、社会内部扩展到全球贸易中对劳工的经济剥削研究,等等。
以上问题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突破了国家或区域的边界,关乎人类整体的不平等状况,无一例外地与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目标相契合。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不平等,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几乎构成他研究的全部内容。而今,面对依然存在的阶级、性别、种族不平等,日益凸显的全球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远未实现的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不仅不会过时,而且更加具有穿透性。
(四)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尊崇与抨击
在多数社会学教科书中,马克思通常被冠以诸如“早期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冲突论的开创者”之类的名号,与涂尔干(Emile Durkheim)、韦伯等人一起,并称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人。对马克思的尊崇既缘于他对社会学的思想贡献,更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正如吉登斯指出:
马克思的作品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个世纪大部分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主义垮台,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那些政府声称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灵感的社会中。此外,许多社会学家也受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不平等的思想的影响。(20)
另一方面,多数教科书也会同时提到马克思理论的局限性和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社会学家布洛维以“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称,他在其课程教案中指出,从古典到后现代,整个西方社会学理论就是在与马克思的论战中建立起来的:
“社会学是在与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追随者的著作进行批判性对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试图超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的现代主义。”“抨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显得很突出……共产主义的未来以不同的方式被否定。”(21)
欧美社会学教科书对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性的论述篇幅均不算少,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类:第一,认为马克思的理论过于偏重经济结构和经济视角,无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性。尽管教科书出于审慎、客观的语言风格,没有将其表述为经济决定论,但经常可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过于简单化的评述。涉及阶级、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此类章节时,反对之声最多,因为按照生产资料占有情况将社会成员分为“工人”“资本家”的二元模式,被认为简化掉了中间阶层和非经济维度,不如韦伯等学者的阶层模型更加合理。(22)以对话和论争形式展开马克思与韦伯二者的理论介绍,是很多教科书的选择。而对话和论争至最后,又大多肯定和采纳了韦伯的三维度阶层划分模式。其中吉登斯的总结最为典型:
韦伯的理论和马克思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区别。首先,阶级划分不仅来源于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或缺乏控制,而且来自与财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差异。其次,除阶级外,韦伯还区分了阶层的另一方面,他称之为“地位”。再次,韦伯认识到社会阶层在权力、制定变革、指挥资源或做出决定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权力与地位和阶级不同,但这三个维度往往重叠。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韦伯的方案比马克思所提供的分析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复杂的层次分析基础。(23)
第二,将马克思对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判断进行历史决定论式解读,通过质疑马克思预言的阶级斗争并未发生、苏联东欧等共产主义制度的失败等,来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于“马克思预言的失败”,社会学教科书一般从当代阶级结构的变迁来解释:
他[马克思]没有预料到工会的出现,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权力削弱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束缚。此外,正如当代冲突理论家指出的,他没有预见到政治自由和相对繁荣会在多大程度上促成虚假意识。许多工人开始把自己看成在自由社会里努力改善的个人,自由社会能提供相当大的流动性,而不是面对集体命运的被社会阶级压迫的成员。即使在今天,“阶级战争”似乎更多的是减少个人的期望,而不是集体认同。最后,马克思没有预言共产党的统治会在苏联和整个东欧建立并被推翻。(24)
或者,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迁加以解释:“尽管马克思认为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会变得更加尖锐,阶级冲突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许多美国社会学家却发现相反的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它所产生的就业类型的变化,导致了阶级界限的模糊和工业工人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阶级冲突的缓和……”(25)
然而上述质疑和否定,随着世界和人类进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中暴露与凸显的弊病,又不得不产生了自我的怀疑与动摇。欧美社会学教科书面对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收入差距悬殊、经济下滑、福利削减、失业率增加等社会事实,在诸如以“现今的美国社会阶层”为标题的此类章节中,往往愈加认同马克思的分析:
然而,一些观察家声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效。第一,财富仍然高度集中,美国所有私有财产的35%掌握在1%的人手中。第二,许多白领的工作没有比一个世纪前的工厂工作提供更多的收入、安全感或满足感。第三,今天的工人感受到高失业率,公司裁员,工作移居海外,以及削减工作福利以平衡预算的压力。第四,今天的工人们所享受的收入和福利是通过马克思所描述的阶级冲突来实现的。此外,2011年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和其他州的公务员工会和州政府之间的冲突表明,工人们仍然努力保住他们拥有的东西。第五,虽然工人得到了一些法律保护,但普通人仍然面临法律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社会冲突理论家得出结论,即使没有美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大部分观点仍然是正确的。(26)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并不局限于社会学,而是遍及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这些争论使人们意识到,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和人类社会的过去和未来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资本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变迁呈现出新的形态。全球视域下,面对资本全球化与地方冲突加强的形势,也有社会学家开始回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对立历史,在此之上探讨两种社会制度相融合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种种现象,或许正在世界层面印证着马克思的话:“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27)
四、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总体来看,作为西方知识传统定义下的经典社会学理论,从冲突论到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随处可见;教科书在探讨劳动剥削、社会不公、全球不平等这类问题时,也频频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说法亦开始反思。
通过对欧美社会学教科书的分析解读,可以初步勾勒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学中的大致形象——“同路人”与“批判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社会学的同路人,意在吸收、借鉴其批判立场;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则提供了社会学反思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批判立场,并且毫不隐藏其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马克思曾否认自己是社会学家,而坚称自己为社会理论家。他在与孔德(Auguste Comte)的论战中,多次表达对孔德主义的反感,认为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质上是等级制度的维护者,并拒绝采用孔德创造的“社会学”一词。(28)社会学教科书在介绍马克思生平时,经常会提到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经历,凸显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弱化其科学品质和地位,从而导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史上的模糊地位。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外在化加剧,职业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售卖者,在出版商的要求下“一遍又一遍地写同一本书”(29)。自诩“正统”的社会学家越来越少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以价值无涉为标准评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传统,从而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声称社会学有助于改变社会,另一方面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社会而提出的社会理论,与韦伯倡导的“价值无涉”相违背,“相比之下,批判社会学是对社会的研究,侧重于社会变革的需要。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反对采取这样的方式,指责批判社会学(无论是女权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其他关键取向)成为政治,它缺乏客观性,无法纠正自己的偏见。批判社会学家回答说,所有的研究都是政治性的。”(30)
这就不难理解,西方社会学在尊崇马克思历史地位的同时,却对马克思主义一直保持着距离。“主流”社会学从未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社会学的真正成员,甚至有意无意将其排除在外,忽视、回避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思想关联。欧美学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具有高度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背后透露出的是当前境况下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选择,也是西方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知识型、思想史、社会学传统等因素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是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他的社会批判基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矛盾的批判之上。在马克思的后期思想中,有着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分析,揭露了其剥削工人的秘密。这一理论贡献尽管被社会学家所承认,在教科书中出场频繁,但当代社会学研究除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如布洛维等人进行的劳工研究,其他更多的是将政治经济维度奉为经典之后束之高阁。例如,在种族相关的章节,仅有三部教材展现马克思主义对种族不平等的理论解释。而在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上,仍多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
实际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虽然在西方社会学中从未走到前台,但却实质性地参与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建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现代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点的形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社会是物质的社会,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质因素虽然不一定是首要的,但绝对不可或缺。并且,随着西方学术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当代社会学愈发强调实践取向的方法论,正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旨趣不谋而合。
马克思提出个人隶属于阶级的观点,发现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运行的逻辑,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基础。关注阶级斗争,只是马克思研究的人的解放问题的一个侧面,却开启了社会学全新的视域。阶级划分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引起阶级分化,而剥削又进一步加重了阶级不平等。当代宏观层面的现实问题,诸如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工人境况,新型生产方式中的劳资关系和不平等,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考察。
总之,从社会学建立之初到现如今的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社会学理论建构和发展的思想要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学思想结构的影响,显然比社会学家意识到的还要深刻。作为社会学的建构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并非外在于社会学,而是其历史和现实的组成部分。尽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中时常隐身,但仍然是鲜活的存在,并不是死板教条。长久以来持续进行的理论论争表明,马克思留给世人的问题深刻而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努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求答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所有现代社会都想建立符合其理想的秩序,拒绝听任命运的安排。”(31)雷蒙·阿隆的话不仅道出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上带给社会学的想象力,更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对于创造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今天,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不仅是理论的创新需求,也是人本精神的迫切需求。
①马塞洛·马斯托:《重新发现马克思》,李百玲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6—13页。
②昂得莱尼:《马克思主义在法国——托尼·昂得莱尼教授在中山大学的演讲》,王晓升译,《世界哲学》2007年第5期,第106—113页。
③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④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03页。
⑤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30—138页。
⑥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89—95页。
⑦朱敏:《对社会学教材质量的评价和分析》,《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5期,第53—63页。
⑧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6,p.xiii.
⑨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pp.105,134.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11)James Fulcher and John Scott,Soci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31.
(12)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页。
(13)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33—45页。
(14)James M.Henslin,Sociology:A Down-to-Earth Approach(13th Edition),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7,p.10.
(15)John J.Macionis,Sociology(16th Edition),pp.106-107.
(16)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p.105.
(17)Danilo Mandic,"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Perspectives on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https://canvas.harvard.edu/courses/26844,访问日期:2020年3月20日。
(18)Kerry Ferris and Jill Stein,The Real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London:W.W.Norton & Company,2016,p.455.
(19)Richard T.Schaefer,Sociology Matters,New York:McGraw-Hill,2013,p.19.
(20)Anthony Giddens,et al.,Essentials of Sociology(5th Edition),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4,pp.12-13.
(21)Michael Burawoy,"Sociology 102[N/OL]," http://burawoy.berkeley.edu/syllabus/101a.pdf,访问日期:2020年2月27日。
(22)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p.343.
(23)Anthony Giddens,et al.,Essentials of Sociology(5th Edition),p.199.
(24)Richard T.Schaefer,Sociology Matters,p.185.
(25)William Kornblum,Sociology in a Changing World(9th edition),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2011,p.294.
(26)John J.Macionis,Sociology(16th Edition),p.289.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
(28)刘小峰:《卡尔·马克思与西方社会学》,《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第43—49页。
(29)David M.Newman,Sociology:Exploring the Architecture of Everyday Life,p.x.
(30)John J.Macionis,Sociology(16th Edition),p.42.
(31)胡大平:《马克思的思想史效应及其意义》,《学术界》2017年第10期,第5—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