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

近年来,评价作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提升理论认识、激发研究活力、推广研究成果、改善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对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学界也就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认为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突显其特色与优势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新要求推动着评价实践不断更新和创新,也孕育着新的评价理论指导实践,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学术研究环境。

目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需要攻克几个难点。

第一,如何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依托的学科阵地建设。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稳定和科学性获得需要有学科的支撑。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就要明确其所属学科及其属性定位。以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依附的学科形态是单一的、边界是明确的,提出的理论观点带有鲜明的学科色彩。比如哲学的价值论、语言学的语篇评价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各自学科领域中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随着知识整合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融合,评价理论依托的学科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基于更多元的理论视角进行协同综合研究。如此看来,当下的学科形态并不适用于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生长,其所呼唤的交叉学科建设内外部环境还尚不成熟,甚至处于缺失状态。目前,我们还未有将评价学确立为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的先例,更多视其为“寄宿”在某个传统学科下的研究领域,且往往游离于该学科“领地”边缘,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很难从母体学科中汲取充足养分。另外,在外部学术评价上,学术期刊少有评价研究专属栏目,对于侧重交叉领域的评价理论研究较难界定学科归属,导致成果发表“屡屡碰壁”,陷入了研究投入产出不匹配的恶性循环怪圈,这将不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前期积累和沉淀,阻碍支撑学科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如何突破这些学科建设的困境,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第二,如何完善和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评价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理论中已提炼出了一些可供各学科内部认知、交流和传播的核心概念,比如价值论的“价值”“价值判断”,语篇评价理论的“人际意义”“态度系统”等。它们作为一个个“符码”存在于各自依附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而当仅仅罗列这些概念或去掉理论名称中最具标识性的前缀“评价”二字时,就很难快速将其自动联想到评价领域。可见,目前评价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建构存在学科性过强、评价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如果强行淡化这些概念的学科性,生硬将其组合成一个核心概念体系,似乎又显得履不适足。因此,重构新的核心概念体系并非是朝夕之功,需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规律,渐进式地加强研究、生产和供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的核心概念,逐步推动其理论知识体系高质量建设和发展。这项浩大的工程值得更多有志学者前赴后继加入其中进行探索,攻坚克难。

第三,如何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话语影响力与传播力。理论话语在描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丰富性、独特性、创新性和指导性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当前,部分中国学者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对“舶来”的评价理论进行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可是大多数情况下,西方评价理论话语引导的学术偏好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基本价值理念和实践并不相符。同时,由于中国学界对本土特色的评价理论资源和价值挖掘有待加强,对“舶来”理论的本土化重构、评价实践的再理论化等关注较少,致使理论主体阐述能力较弱,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的话语影响力势单力薄,评价领域的中国学派还未建成。因此,如何在当前“多元共生”的理论格局中,提升中国本土评价理论话语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针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主要难点,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渐进式突破传统学科阻力和壁垒,培育评价学学科。鉴于目前我国评价理论依托的学科阵地建设现状,通过跨界整合,将评价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甚至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超级交叉学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关键。评价学学科创建可从两方面推进。一是关注和重视评价学学科基本结构搭建和研究。布鲁纳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这一基本结构是建设评价学学科和开展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二是尊重学科自身科学性、独特性与推动学科融合并重。一方面,评价学学科“自立门户”离不开传统学科的支持;另一方面,传统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也要与评价创新实践不断交叉融合,横纵关联后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因此,我们既要继续重视研究和攻克现有各学科中的评价理论核心问题,又要观照评价学学科整体性发展。例如,通过聚集和整合相对分散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网络和稳定的学术共同体,聚焦社科评价理论体系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学术阵地和实践场域。

第二,基于中国情境下的评价实践,借助问题链搭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核心概念“脚手架”,凝练形成核心概念。具体可从两条进路展开。一是通过审慎反思国内外社科评价理论,了解和认知其核心概念建构范式,在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寻求打破现有评价理论核心概念学科壁垒的突破口,以形成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国内外评价理论之间可通约、可融合的核心概念体系。二是通过中国情境下的评价实践促进搭建核心概念“脚手架”。比如,可以在设计和推进评价各个环节运作过程中,不断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发现核心问题、探寻解决方案过程中,基于学术研究和实践积累,提出有效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学学科和理论体系鲜明特征的核心概念。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本土意识,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话语体系。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实现:一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为本位,扎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血脉,研究、分析、总结其话语体系建设路径和成效,跳出旧有的评价理论话语范式,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国际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话语体系。二是吸纳、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要从学理上对比分析国内外评价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为我国形成具有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总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紧迫,但又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阵地建设、核心概念建构和话语体系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攻克的三个主要难点。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关系,锚定其中存在的核心问题,逐一突破,并促进三者协同联动,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关键切入点和突破点。

(本文系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学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价理论研究室)

作者
曹昭乐,王雪峰
所属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50(查看)
文章转载数: 3
参与转载媒体数: 3
搜索引擎收录数: 3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14,609
点赞数: -
评论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