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喜"新"不厌"旧"--"微时代"新诗的创作传播和阅读

  “新媒体”这个话题已经不新了,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对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文化”早已青睐有加,且乐在其中。常见埋头者在手机屏幕上来回拨弄各类“微”信息、“微”作品,会心处总会微微一笑,但大多也往往止于一笑而过,这些“小清新”“小感动”“小幽默”“小文艺”大行其道,正快速便捷、体贴入“微”地行于指尖,流于眼前,让人们的情感得到片刻的满足和瞬间的释放。这恰好反映了人们日趋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对日常生活、精神世界普遍缺乏整体性把握和深层次思考。

  无“微”不至的“微文化”,毫无疑问也影响到新诗创作和新诗传播的领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诗创作,当然可以尝试。如今,以“新诗”的名义创建的“微信群”数不胜数,作者通过在手机屏幕上“指指戳戳”,就能让一首新诗的诞生提速至一触即“发”,其作品质量不得不令人质疑。可能有人会说“灵感”来了,自然诗思如泉涌,速成也不在话下。窃以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灵感”并不等于成熟的作品,“灵感”往往只是一种突发的具有创造性的思路或想法,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如果把握得好,可以借助这个“光点”继续探寻,让思维的幽暗处得以被照亮,让创作的路径逐渐清晰和深入,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较为理想的作品。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都需要充分酝酿和逐步完善。在“微信群”里写诗,有可能将新诗创作降低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字游戏,尤其是为了便于浏览而倡导的“一行诗”“两行诗”“三行诗”“四行诗”等,其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新诗之所以“新”,关键在于自由,一首诗的长度是作品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事先预设的。写“自由”的诗,前提是“自由”地写。这里说的“自由”不是无视规则,也不是放弃标准,而是不在形式上追求整齐划一,不形成某种僵化的定式,让新诗在题材拓展、风格变换、技巧创新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把注意力放在新诗的内涵建设上,凸显那些让诗之所以成为诗的要素。

  在微信平台上写诗,即使在篇幅上不设定行数,也有某种倾向性的暗示,因为对于较长的诗,人们往往缺乏应有的耐心,无法满足通过手机快速读取的期待。再则,在“微信群”里分享作品和评论作品的速度非常之快,随时参与和及时互动的诉求,对于传统文学创作活动所追求的严肃性和庄重感来说,也是一种颠覆,当新诗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质量参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几年前,当手机短信成为一种常用的沟通方式时,就有不少人预言,拿笔写诗和键盘敲诗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新诗必将以“短信”的形式产生和传播。恕笔者孤陋寡闻,在近二十多年的各类诗歌选本中,没有看到有哪一首新诗是选自作者的手机短信。后来“博客”兴起之时,又有人预言“博客”会成为新诗写作和传播的主要渠道。事实上呢?大多数“博客”现在已经成了“泊”客,早已奄奄一息地停泊在诗歌的边缘地带。真正坚守品质和持续更新的新诗“博客”只是少数。

  如果只是将事先写好的新诗“粘贴”出来,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创作,而是传播。利用新媒体进行新诗传播,目前,其“高效化”仍然只是停留于表层,大都是“传”而不“播”,仅从阅读、点赞、转发的次数来看,有的作品似乎比较可观,但我们要清楚,诗歌的特质决定了应有的阅读态度,“浏览”不等于阅读,“点赞”无法取代评价。新诗传播的根本目的,不是让作品得到热闹的“关注”和轻易的“点赞”,而是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获得启悟,让更多的人产生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新诗传播,一方面要让诗歌“流动”“传递”,另一方面,还要“播种”,要在读者的心中播下诗歌的种子。笔者之所以说现阶段用新媒体传播新诗只是“传”而不是“播”,是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为新诗传播和阅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为新诗的“发表”和“推介”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空间,提高了速度,这是技术层面带来的效力和变化,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第一,由于作品篇幅强调以“微”见长,在推送作品的选择上明显受限,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文化生态和大众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年轻读者,久而久之就只会对那些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愉悦感受的诗歌保持阅读热情,把诗歌当作“轻浅的智慧”的文体,那些难度较大,需要反复沉吟、潜心体悟的作品则往往不受欢迎。第二,交流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圈子化,比如“朋友圈”“微信群”。在亲友、熟人组成的小圈子里分享自己的“作品”,一般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赞赏,很难开展客观公允的批评,推送时各发各的,评论时相互恭维,这并不利于创作和鉴赏水平的提高,本质上跟过去的“灌水论坛”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更换了一个更加时髦的场域。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运作良好的新诗“微信群”。

  对于“微时代”新诗的传播和阅读,不妨采取喜“新”不厌“旧”的态度。文学创作者对新媒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无可厚非,但不能不假思索地认同、接受和迎合,要深入认识“微时代”为新诗传播和阅读带来的无限机遇和种种挑战,要理性利用新兴文学平台的优势精心策划。内容上选取有灵魂、有温度的作品,形式上可以考虑“文+图+音频+视频”的综合呈现,更多地发挥出“微产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重视传统的纸媒传播、纸质阅读,因为书籍报刊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经典性是新媒体无法替代的。如果可以做到二者结合,良性互动,可谓善莫大焉。试想,通过微信发现了一首好诗,进而开始关注作者的其他诗作,找到其诗集,认真阅读,对作者的思想观念、精神指向、美学追求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然后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附上一段精辟的导读或评论,通过微信推送出来,让好的新诗作品不至于在“微文化”的大潮中匆匆“流”走,如此,从变动不居的“流”回溯至“源”,才有可能使之流布深远,从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收获理想的阅读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诸如“微时代”“新媒体文学”这些提法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质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笔者虽然主要谈及新媒体环境下新诗的创作和传播,但并非认为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只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的媒介环境,仅仅提高了作品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实际上,新媒体是伴随科技革命而产生的,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的新媒体文学迅速发展,很多作品在思维观念、文体特色等方面刷新了我们已有的认知,使传统文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与其说新媒体文学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挑战和威胁,毋宁说传统文学正面临强劲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二者的关系正趋于互相借鉴、和谐共生。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作家在作品的价值内涵、审美水准方面开始参照传统文学,更加注重品质追求。而诗歌、散文、小说等传统文体的作者,不仅在作品的宣传推介上与新媒体加强合作,而且在写作观点、写作姿态上也有所改变,例如诗歌、散文较之以前,更加强调创作的主体性和本真性,也更注重与读者的共鸣……对于不同的作者而言,这些变化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这些变化确是事实。至于传统文学如何主动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发展和新变,那就是另一个需要深思的话题了。

作者
郝俊
所属领域
政治建设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72(查看)
文章转载数: 1
参与转载媒体数: 1
搜索引擎收录数: 1
重点刊登次数: 1
重点刊登时长: 1小时30分钟
阅读数: 13,120
点赞数: -
评论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