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充分认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价值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秀带”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伴随城市产业转型而涌现出的大批工业厂房、仓库等,是城市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依托,是城市人民记忆的载体,是城市工业文明和奋进精神的体现。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城市文化为根,践行人民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等理念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城市集约型、生态化发展的新路径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随着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大量工业企业迁出,众多生产空间与仓储设施闲置,形成了城市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业遗存物和工业遗产地。对这些工业存量用地的合理改造,可以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艺术等新业态提供场所,通过将工业生产空间转变为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创意空间,实现“生产锈带”升级为“生活秀带”。这将减少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遗存资源的浪费,也是城市集约利用存量用地,合理规划城市新产业用地,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丰富城市功能和升级城市产业结构,构建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为人民群众创造生态城市、健康城市的有效途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创造宜居城市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新方式

  为实现宜居城市发展目标,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方面需要在物质层面创建更多高品质的公共生活、休闲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在精神层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具城市品质和内涵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体验,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对工业遗产的创新利用和开发,采用“工业遗产+”的方式,将工业生产空间转化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更新成为城市公园、文体活动空间、科普教育场所等,形成服务当代生活方式的城市人文景观和日常生活休憩空间,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多业态多模式的公共文化和休闲旅游体验,使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精神放松和享受。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业生产设施与工业构筑物,在文化、创意与技术的赋能下,成为人民群众容易走进、触手可得的品质生活空间和体验,人民得以更为便利和持续地享受提升生活品质的机会。这不仅反映了城市治理的进步,而且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弘扬城市文明和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新载体

  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工业遗产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积淀,是城市文化内涵、品质、精神的重要标志。宜居城市不仅是物质空间和城市硬件的宜居,而且是人民精神生活与文化追求的宜居。工业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持续积淀和延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享受、增强对城市归属感的重要依托。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直观体现,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城市的工业发展史锻造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特征,凝结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记忆,是城市锐意进取、不断奋进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指引下,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工业遗产,有助于挖掘和传播城市故事,彰显城市独特性,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城市精神,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进一步看,结合城市发展历史和特征,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工业遗产,也能促进中国城市化在新征程上百花齐放,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城市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历经不同发展阶段不断取得进步的见证,是城市人民留存记忆、联结情感、涵养家国情怀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老工业城市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文化振兴带动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吴杨
所属领域
政治建设,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57(查看)
文章转载数: 3
参与转载媒体数: 3
搜索引擎收录数: 3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31,472
点赞数: -
评论数: -
作者其他文章